只见慕容恪背抄着手,缓步走向箭楼。
身边亲兵递过来布巾,慕容恪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坐在早已准备好的胡椅上。
想起连日来慕容臧的汇报,老将军鲜于亮,两个小叔父慕容军、慕容汗皆已战死,情绪不由得越来越坏。
应和着天地间的一片死灰,他仿佛看见了多年来死去的亲族、战友、爱将,不觉心中酸痛。
他眉头拧成了疙瘩,捋着许久未修剪的长须,思忖着泰山郡的安危,残军的生死存亡,远方的五弟慕容垂……
种种可能性,缠绕着他的心头,越缠越紧,透不过气来。
伤病、饥饿、士气这是绕不过的难题。
陈谦啊陈谦,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个跟他打了七八年仗的年轻晚辈,自己曾为未讨得半分便宜,最后这一战竟然几近全军覆没。
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唉……
正暗自神伤,唉声叹气间,忽然城头走过来军兵来报,“禀太宰,城下来了一队人马。”
“哦?弓箭手准备!”慕容恪下意识地吩咐道。
“是……是我们自己人……”军兵嗫喏道。
慕容恪心中微微诧异,这怎么可能?
城下是一眼望不尽头的晋军大营,怎会有我军出现?
本着好奇心,遂强打精神,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城头,手扒垛口向下观望。
果然,有十几骑燕军装束的人正向南城门下疾驰而来。
眯眼凝神望去,为首一人,瘦削脸庞,魁梧彪悍,依稀觉得有些面善。
十几骑燕军来到城下,将领向上大声喊道:“城上的,速与我禀报太宰,裴开求见!”
啊,是慕容垂的心腹,奋武将军裴开!
慕容恪心中一喜,大声向城下喊道:“是裴将军吗?吴王现在何处?”
裴开仔细辨认了一下,在马上躬身一揖答道:“禀太宰,吴王未到,遣末将先来面见太宰。”
慕容恪暗自惊讶,他是如何从晋军大营过来的?冲过来的?不可能,后面连个追兵都没有。
再说了,依裴开的身手,怎么可能突破重重包围闯进来。
正想要再询问一番,忽然想到,慕容垂和陈谦二人有交集。
七年前自己率军大败谢石、郗昙,濡须再败司马昱后,陈谦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偷袭邺城,就是慕容垂从中说和,双方罢兵,各自回军的。
遂下令道:“开城门,把他们放进来。”
随着吊桥落下,城门打开。
裴开带着十几名亲兵飞速地进了城。
约莫一盏茶工夫,裴开上了城头。
来到箭楼前的慕容恪跟前,跪倒在地,叩首道:“禀太宰,末将奉吴王将令,特来送信。”
说着,抬起头来,从怀中取出信,双手递了上去。
慕容恪并不接信,先问道:“你是怎么从晋军大营过来的?”
“禀太宰,末将先——”裴开忽然停住话语,左右看了看。
慕容恪会意,摆手让幕僚和亲兵们退下。
裴开接着道:“太宰,我先面见了陈谦。”
“嗯。”
“对他讲明了吴王的意图。”
“哦?吴王有何意图?”
“吴王希望双方罢兵息战。”
“陈谦应允了?”
“是,太宰,否则末将也不能见到您了。”
慕容恪大脑飞速运转,根本也没在乎裴开最后这句话中含有的讽刺意味。
息战罢兵,陈谦同意了?
怎么可能?莫说慕容垂大军赶到还有多日,就自己这岌岌可危的泰山城,他能罢兵吗?
遂伸手接过裴开举在头顶的竹筒,挥手命裴开起身。
除去蜡封,拧开竹筒,抽出信来看。
只见上面写道:
兄长,弟从鲁阳赶来,五万大军行程千里,最快也要十数日。
听闻兄长被困泰山,
第22章 晋燕泰山条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