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寥寥几人,其实阎如七大概也能猜到原因,不就是简单的年轻人不喜欢老师戏曲吗?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不好的趋势,不过大家也都无力改变,总不能强迫人家喜欢吧?那根本就不现实,很多老一辈戏曲家已经放弃挣扎了,以泪洗面地等待自己一辈辈传下来的艺术在自己手里失传。
叫了一杯茶和一杯白开水,喝茶不能“点”,而是要“叫”,这是茶文化的不成文的规矩。白开水是给秦若初的,她似乎并不喜欢喝茶。而阎如七则是叫了一杯川蜀名茶“川红工夫”,他不讨厌喝茶,却也谈不上痴迷,只是来到了川蜀,来到了茶馆,不点茶却也少了分韵味。
川红工夫,乃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与“祁红”、“滇红”并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新戏开演,阎如七嘬了一口茶水,静静看着台上。
报幕人大步走上前了,双手抱拳气势十足,看来也是戏班子的一员。
“下一幕!《柳荫记》!”
关于柳荫记,阎如七有点印象,主要是讲梁祝的故事嘛,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柳荫记》乃是建国时整理出来的,在1953年又将其改编成了京剧。
不过阎如七疑惑,这柳荫记他前世看过,世界的混乱,在这世再次出现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这出戏整场演下来最少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演员就这么干演?况且台下根本就没多少观众,这下根本入不敷出啊!
戏子开演:
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和梁山伯相遇......同窗三年,祝英台吟诗暗示,山伯不解,下聘九妹.....英台归家已被许配......山伯如约,得知真相,抱恨而终.....英台白衣祭奠,哭坟化蝶双宿双飞......
阎如七就这样在台下坐着,时而皱眉,时而欢喜,时而姨母笑又时而潸然泪下,传统戏曲的魅力就在于此,虽然节奏缓慢,但却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整整两个半小时,阎如七的茶水续了一杯又一杯,茶馆内的人也换了一波又一波,可唯一不变的是静静坐在台下的阎如七和秦若初。
秦若初其实对戏曲不是很感冒,看见阎如七如此入神看着,却也跟随一起看了下来,可看着看着她也随着台上戏子的神态动作变化,心绪产生了变化。
梁祝的故事可以称之为悲剧,华夏式的典型悲剧,两人由于家世原因无法走到一起,最后都身死道消。但某种程度上也算不上悲剧,毕竟结局还是好的,双双化为蝴蝶从此远走高飞,这是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一剧演完,正当台上人刚想转身下台时,台下一声大喝让他们傻傻站在原地。
“好!”
阎如七起身,手中“啪啪”不停拍击着。简简单单一个好字,让有些哄闹的茶馆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转头看向这个年轻人,眼中带着疑惑。
其实吧,小茶楼的演员,要说他们演的多好倒也不至于,不过传统戏曲,喝彩是听戏人对于演员最基本的尊重,只是时间久了,听戏变成了富有人的活动,尊卑有别,大多数人是不会为台上取悦别人的戏子道一声彩的。
原本台上戏班子心中还是有些怨气的,明智入不敷出而作,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不过在阎如七一声“好”中,他们瞬间觉得心中一暖,重新走回台前,对着阎如七深鞠了一躬,齐声道了一句:
“多谢看官!”
第16章 茶楼听曲,戏曲人的悲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