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清高孤傲,但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毕竟少年成才,位极人臣,才名远扬,傲骨铮铮,不流于俗。
在听到李白如此轻狂与不知礼节,本以为李邕会生气,但他最终只是半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忽地一笑,李邕看向李白,开口道:“你这书生倒是有趣,世人来求见我,都是听闻我干谒满其门,都想附和走门路通关节的世俗之风,你出此之言,倒是误会你了。”
顿了顿,他淡淡道:“你既然是来请教书法门径,那本府就成全你这一回。”
说完,转头又对身后的家仆吩咐道:“取笔墨纸砚来。”
李邕就是这样的,若自己愿做之事,纵然你不出分毫,他也甘愿为之而去做。
他只在一种精神上确认自己,毫不理会世俗功利之得失。
李白略带意外看了他一眼。
稍后,有家仆将两副笔墨纸砚分别置于大堂的案桌上,往砚里注少许清水,磨起墨来。
李邕示意家仆退到一边,他自己磨墨,一手揽着袖子,另一只手磨墨,墨是松烟墨,不紧不慢,用力均匀。
很快磨好一砚墨,李邕拈起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算了算墨,略思索,提笔在蜀纸上便写。
李白也踱过来,站在李邕身后看其书写,李邕用的是他拿手的东晋隶楷《曹娥碑》体,《曹娥碑》全名是《孝女曹娥碑》,为右军所书,字体纤劲清丽,结字跌宕有致,丰饶多姿,舒展大气,雍容沉静。
这其中有古朴天真之趣,还有一种安然自得的风貌。
李邕书写了他自己所作的一首诗《日赋附歌》。
“披云睹日兮日则明,就日瞻云兮心若惊。日尔一日兮何道,时哉几时兮此生。”
李白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他看李邕这笔《曹娥碑》体,书势朴实厚重,深魏碑书法的滋养,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但又取之精髓,已经融汇而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以书法而论,李邕的书法是历史上塔尖上的书法家了,他书法的水平差不多可以比肩书圣王羲之,这可不是他自吹的。
南唐后主李煜就曾评价过李邕的书法,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李白看罢,他也是暗自惊叹,不愧是公认为的书中仙手。
李邕写好《日赋附歌》之后,他搁笔,扭头看向李白,似笑非笑。
“你观本府这字如何,可入你眼?”
李白朝李邕躬了躬身,淡然一笑。
“府君这字所传非虚,今日来此一躺,倒是真没有令某遗憾。”
顿了顿,他又道:“某也献丑了,聊博府君一笑。”
随即,李白也上前,走到另一处。
家仆已经磨好了一砚墨,他铺开如膜如霜,均匀如一的蜀纸,用镇纸两端压住,取过案桌上的紫毫笔,匀了匀墨,在李邕的注视下挥毫书写。
李邕大步走来,立在李白左首,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看。
起先他看李白还这么年轻,还是心存轻视的,暗道:“书法之道可非涂鸦而已,天道勤酬,没有时间花在这上面,写下来的字算的上书法吗?”
可随着李白书写下来,他两眼一瞥,吃了一惊。
只见李白书写的是当今最流行的王羲之《十七帖》草书,龙蛇游转的草书,笔意精微,风骨犹存,气定神闲中透着静谧灵动。
《十七帖》为右将军王羲之煊赫著名帖也,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李邕自然也临摹过,所以能看出李白这笔《十七帖》体的功力不在他之下,但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书生啊!
然而这也罢了,毕竟临摹《十七帖》神似的书家大有人在,奇就奇在,他能从李
第108章 红尘嚣嚣,寻仙访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