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还能这么玩儿?
      张飞摇头感叹:“军师你老说后世人多土地多,现在看着谥号也多啊。”
      “人家这两三个皇帝谥号加一起都顶上咱们汉朝全部了。”
      孔明摇摇头,倒是发现另一个有趣的事情:
      “这清此前很少提到,而皇帝为外族之姓。”
      “那元,莫非亦是如此?”
      庞统干脆点了点头:“宋是被灭……或是那蒙古统一了华夏。”
      这……孔明也觉得很有可能,只能点点头道:
      “幸而汉统未绝断。”
      旋即叹气:
      “只是不知道此世上如其他族种如大秦安息,如何延己文统?”
      【另外,刘裕这个宋武帝实在太强,所以也有人嘲笑北宋南宋难怪不行,武德全被刘宋的皇帝占了。
      但实际上,赵宋有十三位皇帝有武谥。
      比如完颜构,庙号高宗,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唐朝之后,谥号就彻底被玩儿坏了,甚至你很难在里面找到一个主谥。
      再比如跟完颜构有的一拼的朱祁镇,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从这俩货就能看出来,这谥号是彻底没用了,谥里面的字但凡有一个属实,这俩都不至于耻辱到那个地步。
      为什么越来越长?回顾一下谥号最初的作用就明白了。
      谥号始于周,春秋时开始成为对帝王一生的评价,所以汉朝的文帝武帝灵帝等都有点剧透的意思。
      这皇帝执政水平怎么样基本上一个谥号就能看出来,谥号谁加的?臣子加的。
      但增谥就跟臣子没关系了,基本上都是皇帝后代所加。
      封建时代,为死人争名声,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活人争权力。
      谥号变得越来越长,恰恰反映的是皇权的持续加强,能够束缚节制皇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最终的巅峰就是清朝,谥号最少21字,最多的努尔哈赤27字。
      既然谥号被玩儿坏了,庙号同样逃不脱,甚至被玩儿坏的更早。
      元、成、平三帝被王莽尊高宗、统宗、元宗,称宗之滥由此开始。
      曹氏则有三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保?谱嬉脖涞貌恢登?
      巅峰同样是清朝,有太、世、圣三祖,其余皆宗。】
      张飞不管许多,只是感叹道:
      “好家伙,这清帝一人之谥便顶得上咱汉之一朝了。”
      “难怪二哥的封号也越来越长,敢情这后世啥都多啊。”
      张飞看热闹,刘备孔明庞统等人的脸色就难看许多了。
      庞统想了一下总结道:
      “若按光幕所言,我汉时,能比肩者唯大秦。”
      “唐则盛极一时,当时四宇之内应鲜有敌手。”
      “宋亡于蒙古,明亡于东北的龙虎将军努尔哈赤。”
      孔明也道:
      “清为诸国所辱,或亡于内忧外患。”
      “四夷反叛唯能说明一事,四宇皆强,唯清独弱。”
      刘备有点想不明白:
      “为何会如此?若是君权胜出,则豪强大姓应俱平,且后世朝代还有科举选贤,如何反而更弱?”
      庞统尝试推测:
      “或此仅是原因之一?毕竟光幕也说还有气候之类原因嘛。”
      孔明盯着光幕上的一幅幅皇帝登基的画面,轻声道:
      “或是因为…君王消灭了奴役小民的豪强,于是君王反而成了奴役百姓的最大豪强。”
      一时间四座俱静,落针可闻,唯有孔明哈哈笑道:
      “此不过亮随口猜测耳,做不得真。”
      刘备深深看了眼的孔明,只觉得自己这个军师不愧是卧龙之名。
      不过如此之患他刘备注定看不到了,观历史这动不动百年就知,抑豪强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希望真到那时,孔明能有良策吧。
      ……
      “爱卿怎么看?”李世民问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恭谨道:
      “这关于加谥的见解称得上见微知著,然我唐比起汉制颇有不同。”
      “那宋与明,与我唐想来也应该不同,如何能类比?”
      还是太过圆滑,李世民心底摇摇头,看向杜如晦。
      杜如晦沉下眼睑思考了一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臣猖则欺君,君狷则国暗。”
      “君臣之相和,过犹不及。”
      李世民相对比较满意,克明倒是一直谨正持身。
      此时还不待问,魏征已经直言道:
      “陛下视臣如贼寇乎?”
      李世民哈哈大笑:
      “玄成何出此言!”
      (本章完)

第61章 天皇大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