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6章 国策,怎么都落到子孙后代的头上了?[2/2页]

大明:我截胡孙若微,朱瞻基傻了 小羊很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么,只能是当一个工具人。
      听着自己的侄儿说的头头是道,心里面只能暗道一声佩服!反正这种事情是轮不到他们二人来管的。
      接着,兵部的人站了出来,如今的兵部尚书是杨世奇,他虽然只是兼任的,但干的不错,相信再过不久应该就可以正式成为尚书。
      “兵部,也派了官员去永乐大学之中学习,认为,兵部的官员,以及带兵打仗的将军,百户千户,都需学习太孙所设立的军官学术。”
      这时,朱瞻??突然插了一嘴,“不,不管是永乐大学还是燕山大学,都不能学习军官学术。”
      “陛下,应当由兵部设立军官管理大学,此大学可培养出优秀的军官!而普通的士兵,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可以在这军官管理大学学习。”
      “军官管理大学,应当设立在京城的之外,偏远之所。”
      “孙儿早就想说了,带兵打仗的人是万万不能够跟普通学子在一起的。”
      朱棣听明白了,这个倒是可以的,他也看过自己孙儿写出来的那些战术理论,带兵打仗的一些计谋,也都挺不错。
      只是他有一点担心。
      “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让人笑掉大牙,宋朝时,文臣牵制武将,朕害怕,再会出现这样的人。”
      朱瞻??摇摇头:“不,爷爷,军官管理大学,只会让文武百官互相牵制。”
      接着,他又问道:“诸位大臣,唐太宗时期,乃至唐高宗武则天,又或者安史之乱之前,为何文武百官可以互相牵制?”
      杨士奇在一旁解释道,“自然是,武能上马浴沙场,文能执笔安天下,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能上战场都能治国。”
      “不错!”朱瞻??就是这么想的,想要解决这个事情,文武百官互相牵制才是上上之选。至于皇帝担忧的,那基本上不可能。
      赵括之流,那只能是这个朝廷太过于倒霉了,遇上这样的人才!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
      杨世奇接着又说道:“当这一批军户老了以后,募兵制就可以全面放开,也许就如太孙所说的那样,十年一轮换。”
      “那么,军队的升级也迫在眉睫,需要制定新的军规,新的抚兵之策。”
      “这些都需要一一完善,在国内提升百姓都能吃到饱饭的时候,就需要将军人的钱粮都进行提升,军人子弟拥有着极大的荣誉以及地位。”
      杨士奇所言,也的确是军户制度改革之后必须要做的一个变动。
      也就是,当兵可以光荣,当兵牺牲之后可以拿到足够的抚恤金,同时还能够使得家人自豪。
      这个兵部只要实施开来,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再加上大明日报以及朝廷的大力推广,募兵制就可以顺利的展开。
      朱瞻??紧接着又做了一个新的补充,“这次关于兵部的国策,两年时间建立军官管理大学,五年时间推行募兵制,十年时间,让百姓对于当兵的理念进行改变!”
      “当兵不再是活不下去的理由,而是一种荣誉,一种能力!这个十年时间足矣!”
      “此项国策,可保大明军队保障!”

第216章 国策,怎么都落到子孙后代的头上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