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章 借名还俗[2/2页]

明末天下1639 武陵岛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如此多谢了!”
      随手处置了老和尚留下的遗产,又得了高举人指点路径,张予诚总算在日头偏西之前来到了柳桥村的村口。
      人言近乡情怯,张予诚此刻也有些许怯意。
      只是因为他本就是一个冒牌货。
      那个被宏圆老和尚五岁时带走的张家小儿,其实在十三岁时已经去世。
      只是为了照顾张母的病情,老和尚才一直没有向张家报讯。
      不几年,张氏夫妇先后亡故,家产尽被二房叔父谋取,老和尚又存心恶心这个张家二叔,便只说自己徒弟还活着。
      张予诚第一次打开时空通道,正好落在了老和尚的后院。
      好在宏圆老和尚为人豁达,倒也不怕他这个几百年后之人,很快与张予诚做了忘年交。
      相交半年之后,宏圆老和尚即将圆寂,便将心中存留的一件事托付给了张予诚。
      请他扮作去世的徒弟去给张家二叔送个终,并安置一下余下的张氏亲眷。
      至于张予诚要不要继续用这个身份,但随张予诚自己的心意。
      所以张予诚如今的名字叫做张守言,老和尚临终前还赠他表字“信之”。
      就是他度牒上的僧号则有些膈应人,名叫“法海”.......。
      张予诚,不,张信之正在村口踌躇不定。
      村里已经急匆匆的走来了两个妇人,只看了一眼张守言的寸头,当即大哭起来。
      “大郎如何还不进村,你二叔眼见的已经气少了!”
      这两位是村里的邻居,受了张家姑娘的请托出来寻人,正好撞见了在村口踌躇的张守言。
      两人扯着张守言就往村里去,一边还大喊:“可好了,张家大房的哥儿已经回来了!”
      张家位于村子西头,是不大的一家农舍。
      张守言刚刚被两位妇人拉进院子,就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哭着扑了上来。
      “大兄,你可回来了!”
      张守言想起老和尚的叮嘱,又看她年纪,便判断这个女孩应是自己的小妹杏儿。
      “可是杏儿?”
      旁边的妇人抹泪:“到底是亲兄妹,十年不见竟一眼就认出来了!”
      张守言看了四周,觉得这个环境与老和尚说的有很大出入,便开口问道:“这里应不是老屋吧
      杏儿咬咬牙,低声道:“阿兄莫要问,堂兄从四年前就好赌成性,把两房的家财都输了个精光,他自己前年倒是一病而去,只苦了家里这些人。”
      “不好!恭叔不行了,言哥儿快进来!”
      张守言急忙拉着杏儿进了里间,看到床上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中年汉子,两眼浑浊气若游丝。
      床边还跪着一个少女,大约十一二岁,正哭得死去活来。
      想必这就是二叔膝下的小女儿梅儿,自己的堂妹。
      一名大夫模样的人扶起了张恭之,指了指张守言。
      “恭之,是你侄儿赶回来了!”
      张恭之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对着张守言笑了一下,然后闭上眼睛,去了!
      “爹爹!”梅儿大叫一声,晕了过去。
      杏儿急忙上前扶起梅儿,眼泪婆娑的看向张守言,等着他拿主意。
      张守言可哭不出来,索性双手合十大叫了一声佛号,又低头对着几位来帮忙的邻居恳请。
      “我一时心乱如麻,还请各位高邻助我!”
      “应当的!”
      众人本就是为此而来,利落的找出白布香烛布置了起来。
      公元1639年,大明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苏州府吴江县柳桥村村民张恭之去世,只留下了刚刚还俗的十九岁侄儿带着两个妹妹过活。
      不但家徒四壁,还有欠款若干。
      但世人却不知道,这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中却在自不量力的谋划整个天下。

第一章 借名还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