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涉及到天子的威严,蔡邕的脸面。哪一件都不是他所能担得起的,也不是我小小一个中郎将能担得起的。
我所面对的,很可能是天子的震怒和蔡家雷暴一样的反击。
没有人能忽略这两点。
而此事若做实了,我的名声只怕也就彻底的毁掉了。
可此事,偏偏是事实。
这一切,都是父亲做成的。
而父亲,是我不能怪罪的。
我该怎么办?去长安解释么?
可是还没有等我作出决定,另外两封信就让我惊住了。
一个消息来自江陵。是蒯越发来的信件,内容是武陵蛮有叛乱的迹象。
武陵向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蛮人又分几股,统称为武陵蛮或武溪蛮,总人口近二百万,经常会发生叛乱。武陵蛮的战力极强,利用简单的兵器可以与训练有速的汉军打成一比一。再加上他们居住在山野之间,来去如风,熟悉地形,以往与他们交战的汉军,经常吃个大亏。
而另一个则是,袁术用兵汝南,方向不明,可能是重攻宛城,可也能是北进颖川、陈留。无论如何行动,这都是我们的势力范围。袁术虽然曾为我军逼退,但是那也只是因为他在宛城根基不稳,全郡皆反,最终还是我们花钱“买”回的宛城。可是他此时兴兵,我们兴能举全州之力相抗,在这种情况下,我又如何能离开荆州,前往长安?
我铁青着脸,在室中来回的走着,不知道何去何从。荆州,真正能主掌战事大局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我,一个是蒯越。蒯越在武陵,面对张羡和武陵蛮,已经是很困难了,而袁术的出动,只有我来抵挡。可是若我留下来,长安怎么办?
不是我重美色,眼下的事情已与美色无关,这涉及到整个儿的长安朝庭,涉及到我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
方今天下,士人对待天子的态度有三种:
袁术认为:“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取而争之。”眼前这个形势和秦朝末年一样,这个时候,皇帝没了,汉朝亡了。皇位谁先抢到就是谁的。所以,袁术最先称帝。
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我要先占据河北,然后借助戎狄的骑兵南下扫平天下。这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战略的翻版,因此,袁绍判断当时的形势更接近于王莽之乱时的情况。所以他要靠那些士人的武装扫平天下,重整河山。
荀攸在参与刺杀董卓行动时,曾规划说:“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崤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就是说,在刺杀董卓之后,象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尊王攘夷”,称霸天下。除了荀攸,江东名士张纮也以桓公时作比,对袁术、孙策分别讲过这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沮授、荀彧那里更演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思想。
为什么这样?因为在汉代四百年儒家思想的教育,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儒家提倡“忠孝仁义”讲究“三纲五常”,按照这个原则,臣子必须效忠皇帝,否则视为大逆不道。但若如此,就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事情了,因为不能做逆臣贼子嘛。但儒家却规定了唯一的一种例外,这种例外就是若国君无道,则臣子可讨伐之,这种情况不视为叛逆,象儒家所歌颂的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等就是“有道伐无道”的鲜明的例证。
可是,当时大部分士人并不认为汉的衰亡是天子无能,而只认为是宦官和外戚所害,所以曹操协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才取得了成功,才能汇聚了大量的人才。
而我的策略就是,借小天子的力量,壮大我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影响天下的能力;借小天子的力量,汇集心向社稷的志士,来平复天下,最大限度的减少流血。
在这一切中,小天子是最重要的一环,蔡门士人既有西凉背景,又有中原的背景,可以最大限度的弥和关东和关西士人之间的裂痕。
可是现在,我的谋划被从根本上破坏了,而造成这一切的却是我的父亲刘表。我能怎么办?
我能把这一切都放弃么?
不放弃我又能如何?
我在房间里转着,转着,觉得从来没有过的累。
门轻轻一动,我霍然抬头,只见父亲手拿着一封信站在那里,脸色铁青。
“父亲大人,您还没有休息么?”我一惊,然后施礼道。
“这……”父亲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干涩,“是真的么?”
“什么?”
父亲把信交到我的手中,那正是王威写给我的信的副本!
想不到,父亲居然开始盘查起我的书信来了。到底是娄圭的事在他心里埋下了阴影啊。
我轻轻点了一下头:“是真的。长安的形势,很不好。我准备放弃了,毕竟,荆州为重,我不可能为了长安的事情,让袁术攻入荆州来。父亲你放心,我会留在荆州,守住我们这份家业。”
“糊涂!”父亲拍案大怒,“你以为什么事都听我的就是孝顺了?你以为了我的一句话,放弃你的名声、地位就是孝顺了?你以为为父是那等糊涂到是非不分的人么?”
“孩儿不敢,孩儿,……孩儿没听懂父亲的意思。”
“我错了,我听信了谗言,搞得天子震怒、蔡邕不满,搞得天下人骂我的长子是一个无信之人。所以,我去改正。打仗,不是我的长项,袁术,交给你对付。我去向张家退婚,我去长安,向天子解释清楚一切!”
“父亲……”我万万想不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简直不象他了。在我的印象里,他这种人,就算是错了,也不会向儿子说半句软话,可是他却对我说,他错了,他要去改正。我说不出话来。我曾千百次的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只一闪念就放弃了。我不认为他可以为我放弃自己的面子。
“伯瑞,”父亲叫我的字,“知道我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么?瑞者,信也,我就是让你记着,人无信而不立。而我,就去帮你重立这个信字。”
“父亲……”
第一零七章 刘伯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