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罢了,只要有赁有剧,让人无话可说就好。无论对这些人多看不上眼,但我还是得用他们,没有他们,我也是寸步难行。这就是官场上的相互妥协,中华几千年,历来如此。
不过,有这些事拖着后腿,我军的进展也就慢了,部队快速反应上,似乎还比不得原来我军在与曹操等人交手的时侯。
所以,当我到前线的时侯,我军与袁绍军团已经又进行了两次交手了。我军基本上保持着攻势,士气正旺,魏延、赵云、张绣、陈到这几名骑兵将领很是疯狂,他们充分发挥的骑兵的作用,长途奔袭,不怕劳累,甚至在一天之内连击袁军七八个驻地,打得袁军叫苦连天。
而胡族骑兵由于地形不熟,并不敢随意出击,好不容易组织了一次进攻,却被我军打了一个伏击,损失折将,回到自己的驻地,再也不肯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越打士气越高,甚至几百个人就敢进攻敌人的大营,几十个人就敢阻击敌人的大队,几个人就敢当着敌军的面在地上挖沟。
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没有到,袁军的气势就落到了低谷。
这时,我听说,袁军真正的主力上来了。
这次袁绍亲自统军,以沮授为军师,许攸为副军师,手下大将颜良、文丑、高览等人各统雄兵,沿河布阵,准备与我决一死战。
袁绍军团,大都是冀州子弟,燕赵儿女,悍勇擅战,连续作战能力强,吃得下苦,流得起血,是世上少有的好兵。他们有骑兵,有步兵,有弩兵,还会挖地道,除了水战稍弱,可以说各方面战例都很均衡,破绽极少。而有沮授等人指挥作战,袁军的战力可以说上了一步台阶。沮授是河北有名的谋士,算是超级谋主。有他坐阵,想要偷袭用计,只怕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转眼间天气转凉。
八月,我在黄河边上与袁绍相会。
袁绍四十多岁年纪,长得极漂亮,虽然岁数大了,也让人清楚的感觉到,这个人年轻时一定是万人迷。他坐在一匹红色的战马上,没有我想象的那样软弱和无能,反而有一种王霸之气,才知道这个人成名绝非只凭一张嘴。
“刘琦小儿,刘协本非先帝之子,你军上下所保者,根本不是大汉苗裔,还不赶快投降,更待何时?”袁绍居然还要和我辩上一辩,占些口头上的便宜。
我心中好笑,对旁边的诸葛亮道:“如果把我放在连弩车上,向他靠近,能不能乘他不注意,一箭弄死他?”
诸葛亮奸笑:“将军坐在弦上射出去,可以砸死他。”
我在他后脑上一拍:“小东西,拿我开玩笑。”
于是对袁绍大声道:“袁本初,天子是谁,天下自有公论,我也不想与你做口舌之争,有什么本事,只管使出来吧!”
袁绍把旗一指,只见河北军阵之中,几员大将冲了出来,向我军直扑。千军万马呐喊之声,登时淹没了所有人的耳朵。尘土飞上天空,挡住了阳光,旗幡飘动有如天上的乱云。
颜良、文丑两员大将各领精兵,如怒潮一样卷了过来,我军关羽、黄忠两员上将迎了上去。没有发生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因为我军的名气太大,对方根本就不可能大意。而他们这种级数的人,在小心的时侯,是很难被阵斩的,而且他们身边,还有无数的亲卫保护着。
可就算是这样,他们还是被逼退了,我军呼啸着向袁绍的方向冲去。双方在战场上行进着死的对决,在这样的战场上,谁退一步,都会对军心造成极大的影响,谁丢失一块阵地,负责阵地的人都只能提头来见。
双方射出了数不尽的箭支,流出的血染红了黄河,但是却谁也没有能前进一步。
我军的连弩让袁绍军吃尽了苦头,但是袁绍军用伏盾之法在河滩上杀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陈到几乎陷到敌阵之中,还是赵云一马闯翻敌阵,把陈到救了出来。
在这场大战里,双方就好象是两个拳击手,不停的试探着对方的实力,寻找着对方的破绽,打算将对方一击而倒,但是却谁也暂时没有这个实力。
战线越拉越长,骑兵出动也算来越频繁,双方都比较好的展现出敢战的一面。
但是我知道,胜利,在向着我方慢慢的倾斜。
第二三四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