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刘和逃走[1/2页]
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
司雨客
第二四八章刘和逃走
赵云赵子龙凭葫芦渡河,以一千孤军,先夺军马,再下十城,三逼邺城,反手一击,诛灭高览,南下北上,在冀州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搞得袁熙落胆,诸军气寒,谁也不敢轻易与赵云交锋。袁绍抽调大军南下,冀州空虚,赵云此来,竟是无人能制。
就在冀州人心惶惶之即,邺城之中,却有一个人乐翻了天。
这个人,就是刘和。
刘和本是幽州牧刘虞之子。当初,刘虞主掌幽州,为国为民,名望素著,天下皆知。公孙瓒本来出自幽州,实力强悍,但他一杀刘虞,登时手下纷纷叛乱,鲜于辅、阎柔等人反戈一击,将公孙瓒击败。以袁绍之强,也不敢动刘和,相反,他软禁刘和,以刘和为名安定幽州,成效极大,收降了不少的精兵强将,终于在北方大权独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不过,在名义上,他所借用的,还是刘和的名义。
刘和肯下人单势孤,在邺城之中,被软禁在“皇城”之中,有如做牢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大约就是牢房中有放风的时间,而他没有放风的时间。
这一日,忽然一名太监在给他送饭之后,对他多说了一句话:“今天这饭,还请陛下慢慢的品。”
刘和抬头,却见那太监向他眨了一下眼睛,然后离去了。
刘和不动声色,静静吃饭,吃着吃着,忽然间牙齿碰到了什么东西,于是就用舌头把那东西舔到一边,继续不动声色的吃饭。
吃完之后,他回到寝室,看四下无人,悄悄把那东西吐出来,却是一张折成一团的细帛。刘和小心翼翼的打开它,只见上面用细细的黑线描着:“子时,后花园,八角井。”
刘和大喜,把那细帛一口吞掉,然后假睡在床上,静等子时。
刘和知道,这是鲜于银送来的消息。鲜于银与鲜于辅是同族,虽然名气远不及鲜于辅,但同样是北疆极为出色的将领。与大部分北疆将领不同的是,鲜于银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肯于任事。所以袁绍对鲜于银没有提防。这次南下,他把阎柔、鲜于辅等人都带在身边,却把鲜于银留在了邺城。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这第一个向他低头的北疆人,却是最危险的一个人。
鲜于银的胆子极大,心又极细。他找到邺城临时皇宫建造的工匠,找到当时建造的地图,然后他就在邺城中挖地道,利用半年多的时间,悄悄的从邺城临时皇宫外挖进了皇宫的后花园,挖到一口八角里。然后,他花钱买通了宫中的小太监,把消息送到刘和这里。
亥时三刻,刘和悄悄的起身,向外走去。
才到门口,一个大太监拦住了他:“陛下,您去哪里?”
“睡不着,随意走走。”
那太监道:“陛下,要不,让老奴陪着您去?”
刘和冷声道:“你要监视朕?”
那太监道:“小人不敢,不过职责所在,还请陛下恩准。”
刘和不语,向外就走,那太监亦步亦趋,跟在后面。刘和在院前走了几步,然后转身向后花园走去。太监不疑有它,于是跟在后面。
刘和毫不在意,漫步而行,来到后花园中。
这个后花园不是很大,种的花不少,时当秋令,菊花满园,夜月高悬,秋风送爽。时有早落的叶子飘在地上,点点如金。
刘和看着,忽然间发出一声感叹:“这么快,又是秋了。”
后面的太监道:“陛下,后花园天下凉,要不要让人送点衣服来。”
刘和怒道:“焚琴煮鹤!”
那太监自然不懂,但也知道刘和骂他粗俗,却也不恼。在他觉得,只要刘和不想办法逃走,不惹事生非,其他的事情,与他无关,说到底,他是一个仆人,奴才。
刘和走走停停,不着痕迹的来到八角井旁边。
向井中望去,黑沉沉的,什么也看不清,却对那太监道:“这井中之月,可是明亮的多啊。”
那太监一愣,也走上前,俯身去看,刘和忽然上步,一掌切在那太监的颈上,那太监登时摔入井中。可怜袁绍并不知道,刘和也是文武双全之人,当年在献帝身边,一直掌握军务,董卓乱政之时,献帝派他回幽州起兵,原因正在于此。他们把他当成普通的世家公子,可是吃了大亏。
刘和把那太监打落井中,自己也纵身向井中落去,边落边用手撑住井壁,到了中途,忽有人问道:“可是刘使君?”
刘和大喜。眼下他虽称帝,但是他却认为,谁称他为刘使君的,才是他的人。
第二四八章 刘和逃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