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手机震动那一刻,我叼着的烟差点没拿稳,尼古丁带来的那点刺激,瞬间被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冲得一干二净。
     “七日后,北京将举行‘特别顾问制度研讨会,特邀徐天主讲。”
     研讨会?
     我咧嘴一笑,这帮老狐狸,还真会玩文字游戏。
     李娜那边动作更快,不到半小时,参会名单就发到了我的邮箱。
     啧啧,这阵容,简直豪华到令人发指。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治安局、港澳办高层……甚至还有两位退休的老领导,以“学术观察员”的身份列席。
     “这哪是研讨会,这是鸿门宴啊。”我摩挲着下巴,忍不住吹了声口哨。
     李娜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她一贯的冷静和理性:“他们要现场验货。”
     “验就验。”我轻笑一声,语气里带着一丝玩味,“我带去的,可不是什么讲稿,而是实锤。”
     接下来的几天,我直接住进了“应急联指”的总部,连睡觉都是在行军床上解决。
     什么发言稿,什么PPT,通通见鬼去吧!
     我要给他们看的,是真东西,是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东西。
     我命令李娜,把“百日重建”期间,378个服务站的调度日志、市民诉求响应率、资源流转闭环数据,全部提取出来,整合成一部名为《蓝衣治理实录》的电子书。
     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糊弄的,每一行数据,每一个案例,都必须真实可靠,经得起任何推敲。
     同时,我还下令志愿队,在港岛街头搞了一个“我最信任的力量”匿名问卷调查。
     问卷很简单,只有一个问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最信任谁?
     选项也很简单:警察、政府、蓝衣志愿队、其他。
     结果出来的那天,我正在和花仔荣在茶餐厅吃早茶。
     “徐天,你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北京人日理万机,会看这些?”花仔荣看着《明报》头版上斗大的标题,一脸不解。
     “北京人当然不会看这些。”我喝了一口热茶,慢悠悠地说道,“但他们会看‘可控性。”
     “可控性?”花仔荣皱着眉头,显然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放下茶杯,指着报纸上的数据,笑着说道:“我要让他们看见,我这股力量,不是烧房子,只修路。我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而且不会给他们惹麻烦。”
     “最重要的是,我要让他们知道,这股力量,牢牢地掌握在我的手里。”
     花仔荣沉默了片刻,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徐天,你小子真是越来越像个政客了。”
     “我可不是什么政客。”我耸了耸肩,一脸无辜地说道,“我只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而已。”
     当然,更好一点的意思是,更符合我的利益。
     赴京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汇丰银行顶楼,召开了“应急联指”的临时会议。
     维多利亚港的夜景,璀璨夺目,仿佛触手可及。
     我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繁华的城市,心里充满了感慨。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赌厅里混日子的小弟,每天为了几百块的工资,卑躬屈膝,受尽白眼。
     而现在,我却成了掌握着港岛命脉的男人,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各位,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转过身,看着会议桌旁的众人,语气平静地说道。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配合政府的工作,我决定成立‘粤港澳民情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将由李娜担任首席执行官,负责收集和分析三地的气象、交通、医疗等实时数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我说着,示意李娜把准备好的合同拿上来。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我当众和李娜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不是权力,是责任。”我对着镜头说道,语气诚恳而坚定,“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粤港澳三地的民生,变得更好。”
     这段视频,很快就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标题是《从街头到制度:一个民间样本的生长》。
     不得不说,官方的宣传口径,就是比那些八卦小报高明得多。
     第二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电话是北京方面打来的,对方的语气非常客气,但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
     “徐先生,考虑到您在民生治理方面的突出贡献,我们将您的发言顺序,由第三位调整为压轴。”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看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帮老狐狸,终于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了。
     研讨会当天,我没有穿西装革履,而是仍然穿着那身标志性的深蓝色制服,胸前佩戴着“应急联指”的徽章。
     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一个脚踏实地,

第429章 北京的请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