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什么产出都算不小了!
“启禀陛下,这其中自然有土地与水源不缺乏的缘故,可是,自太祖承大统以来,天地水火无一不在变化,唯有种养一道,自仁宣以来再无分毫变动,此非正道也……”
徐光启“突突突”的跟朱由校说了一遍他的农业小论文,朱由校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总的来说就是天候田土都是在变化的,可是无论选种还是种养时节都从来不变,自然产出不会增加。
“朕先前让你去卖那些小国作物,你买来了吗?是否产出高一些?”
“陛下先前所说的玉米、红薯,臣都已派人去南方采买,吏部主事袁中道在南京时曾见过这些作物,与我大明水土并不相合,不过,若是让臣育种格物,未尝不可种植。”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玉米红薯这些作物传进中国的时间并不晚,可是直到清朝过了一小半才风靡起来的原因就是,一开始它的产量真不高!
而且朱由校还亲自尝了尝从南方买来的红薯,味道比起后世要差的多。
农业上,还有很长的一条道路要走啊!
“爱卿这半年辛苦了,看着比起以前黑了些。”
朱由校顺带夸赞了一下徐光启,这位官员确实了不起,听骆思恭说,老头经常自己亲身躬耕。
这么大年龄,况且还是高官,还要亲自下田躬耕,这足以说明一些事情了。
“陛下,农业乃国之根本,为此老臣不惜躯命也!”
徐光启立刻表了表忠心,然后沉吟了起来。
“陛下,臣先前上的关于祭天大典的题本,您看了吗?”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个他还真看过。
祭天大典最后没有举办,在文官的眼中是朱由校的妥协,但在朱由校自己心中,则是对那些战死英灵的一个交代。
从各地藩王那里取来的银两,朱由校会用来为那些战死的士兵做一些事情。
说来也可笑,为了防止这笔银子被贪昧,他还只能用宋凤中的商号代为转送。
“陛下,臣与京城一‘意大利国人有所研讨,依其所言,陛下重病跟祭天与否并无关键,关键之处,乃在于陛下所信奉者。”
朱由校挑了挑眉毛,开口道:“依你之见呢?”
“依臣之见,信道者食丹,信佛者焚香。香烟丹火都是磨人身体,害人肺腑之物,万不若臣之所信者。”
朱由校明白了,保罗徐这八成是要传教。
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搞封建迷信,偏偏身体又不怎么样的道君皇帝。
而对于自己这样的人来说,一个崭新的信仰,一方面调动自己的兴趣,一方面也为他们的教派在大明传教提供便利。
不出朱由校所料,徐光启果然开了这个口。
“臣荐于陛下者,乃主之圣辉也!”
第146章 保罗徐的传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