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章 颍川荀氏[2/2页]

三国之荀氏天下 梦小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好了,为父还有公务,磬儿带你大兄在陵县好好逛逛,晚上设家宴,莫要误了时辰。”
      荀绲走后,荀磬二人轻松了不少,荀家家风严谨,长辈在时要端正身姿侧耳倾听,不得精神分散,惹长辈揾色。
      荀彧站起身道:“走吧,难得来一次青州,看看陵县和三年前有什么变化。”
      荀磬笑道:“济南盗匪猖獗,民生凋敝,自然比不得颍川,大兄恐怕要失望了,既然大兄有兴致,小弟自当奉陪。”
      两人携手出府,遂奔坊市而去。
      时陵县分东西两市,东市是酒馆、青楼、客栈聚集地,兄弟二人便来到东市找了一家酒馆坐了下来。
      点了一壶米酒二两牛肉,兄弟二人相对而坐。
      “小弟快跟为兄说说,这几年在北地修习了何种武艺,有什么有趣的事?”荀彧自从出生后便一直待在家族中,除了前往济南国很少游历,虽熟读天下志,但终究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对北地燕赵颇感兴趣。
      “此时说来话长,三岁时愚弟病重,父亲托人送我至长沙太守张机大人处,在长沙疗养了两年光景,临行前张机大人向我推荐北地一长者,言其武艺高超,且曾受张大人恩惠,便举荐我去北地学习武艺,及至七岁那年,父亲见我身体康健,并无后恙,便派人送我去北地燕山附近。在燕山南糜果有一人隐居再次,遂拜为师傅,传我武艺,至此整三年矣!”
      “尊师作何名讳?隐居在野当属高人也!既然张太守都颇为推崇,绝非等闲之辈。且张太守强体之术确实惊叹,为兄寒暑不缀,勤加练习,身体很少有恙,可惜为兄没有你这般好机缘,练得神力。”荀彧戏谑的道。
      “尊师言名讳只不过是代号,其早已忘却,自号无名氏,岁年过花甲,但行走之间虎虎生风,当属绝世高人。”
      “大兄此言差矣,尝闻智者为上,力者为下,有力而无智,莽夫也。大兄博闻强识,年少便举孝廉,人称王佐之才,小弟比大兄犹如萤虫比之皓月,远远不及也,大兄何言羡曰?”荀磬说起话来不骄不躁,更让荀彧心下暗暗点头。
      “小弟太过谦虚了,这次为兄前来也是托六叔父的意思,让你这个荀家麒麟儿回颍川,看来六叔父已经和父亲通过书信了,六叔父说你不可重武偃文,君子当习治国政安邦策,看来是六叔父多虑了,小弟虽修习武道,但见识却非常人所能及啊!”荀彧十分喜欢这个小弟弟,因此对其成长格外关注。荀绲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早亡,老三荀衍、老四荀谌和荀彧年岁差距不大,只有荀磬与兄弟们相差甚多,所以深受家族宠爱。
      兄弟说话间,门外进来两个道人,身着黄袍,手拿长幡,上书: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店小二连忙迎了上去,道:“两位道长里边请!”
      当先一个道人留着长髯,身长面白,虽年过中旬,但眼露精光,非常人也。
      道长望里边瞧了瞧,看到荀磬后眼睛一亮,凑上前来道:“能否和这两位小兄弟同坐?”
      “道长请!”荀彧荀磬二人连忙站起身来,礼让一番后落座。
      “不知道长尊号,在下颍川荀彧,这是家弟荀磬。”荀彧也意识到这道人非常人,挺直身躯恭谨道。
      “老道道号鹿长,这是师弟苍松,颍川荀彧老道有所耳闻,令尊荀绲国之名士,亦早有所闻,我观其弟年岁虽小,但英气勃发,日后定为一方豪杰矣。”
      荀磬莞尔一笑,灵机一动,问道:“道长以为何以致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
      鹿长道长脸色一暗,沉痛道:“圣上无道,宦官乱政,祸乱朝纲,各地官吏欺压百姓,百姓流离失所,落草为莽,加上天灾水患不断,百姓颗粒无收,朝廷不开仓振粮,反而按往年收租,重租赋,百姓无力偿租,只能卖地换租沦为佣人,久而久之,便形成当朝这种现状。”
      “正是因此,我辈士人才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肃清朝野,清明吏治,使百姓安居乐业。”荀彧有些激动的道。
      (本章完)

第1章 颍川荀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