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三章 小诗动心势动情[1/2页]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赵子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首小诗,写在香皮纸上,诗云:“甲胄蒸炎暑,征袍渍雨痕。不知济渎水,几处似卿温?”香皮纸产自岭南,用栈香木的树皮所制,掺以香料,香气喷鼻。唯这香气,比之诗中思念的温情,却好似不及其浓。“济渎水”,指的便是济水,此水自贵乡西边流过。这首诗,是李善道写给徐兰的,从诗文“渍雨痕”可知,正是他在河内郡因雨稍停行军时所作。
  徐兰读罢,被“几处似卿温”弄得面颊微红,心中觉暖,仿佛那济渎之水,流进了她的心底。
  她轻抚纸面,香气萦绕指尖,眼前浮现李善道在河东征战的身影,——当然,这个“征战”,是她想象出来的。不过征战的身影虽是想象,这一个多月来,她时刻都在关注河东的情况、李善道的消息,对李善道的牵挂和担心如丝如缕,却沉甸甸的,再也真实不过!
  总算河东这一仗,暂时打完,李善道要回来了。
  牵挂和担心因之稍微缓解,可徐兰现在的心情亦称不上轻松,黎阳城外战火正酣,河东的战事是暂告结束,黎阳的局势却越来越紧张了!可以想见的到,李善道回到河北后,他定会第一时间赶赴黎阳战场,她短日内依然见不到李善道尚且罢了,只这黎阳之危,不知可否能解?
  从宇文化及兵渡黄河,进围黎阳开始,徐兰这些时日就没休息好过。她只恨自己女儿身,不能亲自上阵杀敌,为李善道免除后顾之忧。好在有魏征在,在魏征目不交睫的调度、应对下,宇文化及部十余万众,兵马固多,对黎阳的攻势固凶,黎阳到当前为止,犹堪坚守不失。
  李善道终於回来了!
  徐兰相信,以李善道的能力,黎阳的形势尽管日危,应该他也是可以解决掉的。
  只是,宇文化及毕竟是个强敌,其部曲众多,听魏征说且其部曲甲械精良,操练有素,足称精兵,李善道只怕少不了又得亲临前线!念及此,稍微缓解的担心和牵挂,不由再浮上心头。
  可惜徐世绩仍在李密帐下,未归李善道!若徐世绩归从了李善道,她这个弟弟的用兵本事,她颇知晓,或许能够帮上李善道一二!徐兰收好李善道的诗,案匣中取出了一封书信。便是徐世绩前几天写来与她的。信中,徐世绩没说公事,李密方面而下的情势,他半句未提,只言家事,问候了一下她与他俩父亲徐盖的身体,自言了下自己的身体,此外别无它言。
  李密方面於下的情势,徐兰听魏征提过,倒不必徐世绩说,亦有些许了解。
  说来有点令人诧异,王世充屡战屡败,早在一个多月前,李善道兵进河东时,洛阳城,李密好像就已经唾手可得了,但使人想不到的是,从那时到现在,大小仗李密又打了五六场,王世充依然是一败再败,却这洛阳城的城门,李密至今始终不得进入!洛阳还在苦苦支撑。
  王世充此人,用兵的能力不够高明,不是李密的对手,可在韧性这块儿上,端得非常人可比。
  不仅苦苦支撑,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的消息传到了洛阳,洛阳留守群臣,出於稳定人心,继续守城之目的,而且不久前,拥立了越王杨侗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尊杨侗母刘良娣为皇太后。以段达为纳言、陈国公,王世充为纳言、郑国公,元文都为内史令、鲁国公,皇甫无逸为兵部尚书、杞国公,又以卢楚为内史令,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赵长文为黄门侍郎,共掌朝政。段达等七人,被时下洛阳士民呼为“七贵”。瞧这架势,洛阳怕是还能再守下去。
  再守下去也好!
  最起码,洛阳不下,李密就没有余力来打河北。
  这样,李善道一方,现就不致陷入内外皆敌的境地,李善道就能全力以赴,对付宇文化及。
  轻轻地叹了口气,徐兰难以压抑对李善道须得再次上前线的挂虑,她能做些什么呢?也只能尽力与卢氏搞好关系,可使李善道无须因为听说她俩关系不睦而分心,能够得以安心作战。就站起身来,她寻思去谒见卢氏,把李善道来信此事,告与她知。——李善道不仅写了诗,给她也写了信。行未两步,她转回案边,又将李善道的诗取出。李善道信中告诉她,亦给卢氏写信了,唯不知给卢氏写诗了没有?若没有,就把这诗,说成是写给她两人的吧!
  出到门口,正碰上裹儿。
  裹儿问她作甚么去?徐兰答道,往谒卢氏。两人便一道,前往卢氏所居之院。
  且也不必多说。
  ……
  信、诗送到贵乡,是雨停后的第两天。
  徐兰往谒卢氏之时,李善道率还河北之部,已顺流北上,出了河内郡界,到了汲郡界。
  再行数十里,就是黎阳城了。
  李善道传下军令,命三军且止行军,下船就地休整,自入汲县城中,与诸将商议底下战事。
  参

第七十三章 小诗动心势动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