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34;脉象稍缓了。34; 苏瑶搭过脉,眼中闪过一丝赞许,34;加刺内关穴,护住心气。34; 王庚应声照做,银针入手时,竟没了往日的颤抖。他知道,这份镇定不是凭空而来 —— 是无数次在师父身边观摩急症处理,是把医案上的 34;中风急救34; 背得滚瓜烂熟,更是错把 34;瓜蒌34; 当 34;天花粉34; 后,师父那句 34;记住这次慌,下次才不慌34; 的教诲。
     午时的阳光穿透云层时,老者终于睁开了眼睛。村民们围着王庚连连作揖,他却转身对苏瑶道:34;师父,刚才我只顾着急救,忘了问老人家有没有高血压病史。34; 苏瑶笑着摇头:34;能在慌乱中护住根本,已是进益。回头补上问诊便是。34;
     一旁的李念看得心潮澎湃。他想起自己上月诊错的那个咳嗽患儿,当时以为是风寒,师兄却指出是肺热,师父并未斥责,只是让他把患儿的饮食、作息重新梳理。如今看着师兄从容应对急症的模样,他忽然明白,所谓 34;波澜不惊34;,不是天生的镇定,是把每次失误都酿成了往后的底气。
     暮色降临,药香与饭菜香在医馆交织。弟子们围坐在一起,王庚正给师弟师妹们讲今日的病例,讲到关键处,苏瑶便接过话头,用更通俗的比方拆解病机:34;就像疏通河道,不能只清表面的浮萍,得找到淤塞的根源。34;
     窗外的月光洒在医案上,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弟子的错处与进步。王庚看着那些字迹,想起师父常说的 34;医道如织锦,错的线头若能巧妙织进去,也能成纹样34;。此刻,他忽然觉得,医馆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药材,更在每个人心里织就了一张网 —— 那张网由知识、经验、勇气编织而成,能接住所有的慌乱,也能托举起每个生命的重量。
     晨露还凝在窗棂的雕花上时,张思贞已将诊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案上的脉枕晒过太阳,带着淡淡的艾草香,他指尖抚过《伤寒论》的泛黄纸页,目光落在 34;风寒束表,宜辛温解表34; 那一行,心跳比往常快了半拍 —— 今日是师父特意安排的 34;独立诊期34;,第一位患者是昨夜预约的风寒感冒书生。
     竹帘轻晃,书生抱着书卷走进来,青布长衫沾着些微湿气。34;先生,我这几日总咳嗽,夜里头疼得睡不着。34; 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不时抬手捂住嘴轻咳,袖口磨得发亮的补丁在晨光里格外分明。张思贞想起自己初来医馆时,也是这般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衣,手心不由得微微发热。
     34;请坐。34; 他努力让声音平稳,像师兄王庚教的那样,先看舌苔,再问起病。34;咳嗽时痰是什么颜色?34;、34;有没有流清涕?34;、34;怕不怕风?34; 一连串问题问下来,额角已沁出细汗。书生一一作答,说痰是清白的,一吹凉风就打寒颤,张思贞在纸上记下 34;恶寒、清痰、脉浮紧34;,笔尖在 34;麻黄汤34; 三个字上悬了悬。
     搭脉时,他指尖感受到书生的脉象浮而有力,却比寻常男子弱了几分。抬头见对方颧骨微陷,手腕细得仿佛一折就断,忽然想起师父说的 34;因人施治34;。沉吟片刻,他在药方上添了 34;生姜三片,大枣两枚34;,又将麻黄的剂量减了半钱 —— 这书生看着文弱,想必不耐猛药。
     待写下 34;三剂,水煎温服34;,张思贞才发现手心的汗已浸湿了纸角。他将药方递过去,仔细叮嘱:34;药要趁热喝,喝完盖被发点汗,莫要吹着风。34; 书生接过药方,连连道谢,脚步轻快了些,仿佛药香已先一步驱散了病气。
     34;不错。34; 苏瑶从角落的竹椅上起身,阳光透过她鬓边的银丝,在药方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指着 34;麻黄三钱34; 那处,语气温和却带着分量:34;你能想到他体质瘦弱,已是用心。但这书生虽瘦,脉象尚有力,若再减两分红花,加一钱杏仁,既能宣肺止咳,又不耗气,会不会更稳妥?34;
     张思贞凑近看,师父用朱笔圈改的地方,像突然点亮的灯。麻黄的发汗之力,配上杏仁的降气,确实比单纯减剂量更贴合 34;解表不伤正34; 的道理。他望着案上的药方,忽然明白,所谓 34;斟酌34;,不是畏首畏尾,是在 34;医理34; 与 34;人情34; 之间找那个最妥帖的平衡点。
     34;弟子记下了。34; 他躬身应道,声音里带着被点醒的清明。窗外的蝉鸣渐起,张思贞将修改后的药方仔细誊抄在医案上,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在心里刻下新的注解 ——&

第308章 一视同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