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贞的指尖停在药方上,轻得像一只蝴蝶落在花瓣上。这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已经泛黄,边缘微微卷起,却奇迹般地保存完好,仿佛这四十年的光阴都不忍心在上面留下太多痕迹。
34;师父,这药方...34;他声音很轻,生怕惊扰了纸上的墨迹,34;这39;当归39;的39;归39;字写得真好。34;
苏瑶从药柜的另一侧走过来,手里捧着一摞发黄的线装书。她将书放在案几上,凑过来看思贞手中的药方。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来,在药方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34;你师祖写字向来如此。34;苏瑶的声音里带着怀念,34;他说开方如做人,一笔一划都要端正。尤其是39;当归39;这味药,更要写得工整——当归当归,游子当归。34;
思贞小心地将药方放在案几上,用手指轻轻抚平那些几乎不可见的褶皱。她的目光落在药方角落的小注上:34;雪夜用,加葱白三段34;。字迹比正文潦草许多,像是匆匆记下的。
34;师父,这个39;雪夜39;的故事...34;思贞抬头,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芒。
苏瑶微微一笑,在思贞旁边的藤椅上坐下。她伸手从案几上的茶壶里倒了两杯茶,递给思贞一杯。34;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还只是个刚入门的小徒弟。34;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聆听这个故事。
34;那年的雪来得特别早,十一月初就下了场大雪。34;苏瑶的声音变得悠远,34;山神庙离镇上有二十里路,你师祖去给庙里的老和尚看病。回程时天已经黑了,雪越下越大。34;
思贞屏住呼吸,双手捧着茶杯,茶水早就不冒热气了。
34;就在山神庙前的台阶上,你师祖发现了一个人。34;苏瑶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茶杯,34;是个赶车人,已经冻僵了,只有一丝微弱的脉搏。你师祖把他拖进庙里,生起火堆。34;
思贞想象着那个画面:风雪交加的黑夜,破败的山神庙,师祖一个人在那里救人。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药方。
34;庙里只有几味最普通的药材,就是你手上这方子里的。34;苏瑶指着药方,34;荆芥、防风、生姜...你师祖说,那人不仅是风寒入体,更是阳气将绝。这三味药虽能发散风寒,但回阳之力不足。34;
苏瑶停下来,啜了一口茶。思贞急切地问:34;然后呢?34;
34;你师祖在庙里找了一圈,最后在灶台边发现了一捆大葱。34;苏瑶的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34;葱白辛温,能通阳达表。他立刻剥了三段葱白加入药中,煎成浓汁,一口口喂给那人。34;
思贞低头看药方,那潦草的34;加葱白三段34;几个字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她仿佛看见师祖在摇曳的火光下匆匆记下这几个字,生怕忘记了这关键的调整。
34;后来呢?那人活下来了吗?34;思贞问道,声音里满是期待。
苏瑶点头:34;第二天清晨,雪停了。那人醒过来,说自己姓陈,是给县城商号送货的,半路遇上了狼群,马惊了,车翻了,他徒步走了很久才到山神庙...34;
34;所以师祖后来特意在药方上加了这条注释。34;思贞恍然大悟,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小字。
34;正是。34;苏瑶放下茶杯,34;你师祖常说,医者用药如将帅用兵,讲究39;因地制宜39;。同样一张方子,在不同情况下要做不同调整。这39;加葱白三段39;不是随意写的,而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最恰当的变通。34;
思贞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再次细读药方,这次看得更仔细了。34;师父,为什么39;当归39;要放在最后?按常规不是应该先写君药吗?34;
苏瑶赞许地看了思贞一眼:34;好问题。你师祖这个方子看似普通,其实暗藏玄机。你看剂量——荆芥三钱,防风五钱,生姜两片...34;
34;防风用量比荆芥大。34;思贞立刻发现。
34;不错。34;苏瑶解释道,34;风寒初起,本应以荆芥为君发散表邪。但这方子针对的是已经深重的风寒,防风辛温发散力更强,还能胜湿止痛,所以为君药。而当归...34;
34;当归补血活血!34;思贞眼睛一亮,34;师祖是用它来调和营卫,防止发散太过伤及阴血!34;
苏瑶满意地笑了:34;正是如此。你师祖用药讲究39;留人治病39;,无论怎么发散表邪,都不忘固护根本。所以他特意把当归放在最后,提醒我们发散之余莫忘补益。34;
思贞突然觉得手中的药方沉甸甸的,这薄薄一张纸上凝聚的不仅是几味药材,更是师祖一生的智慧。
34;师父,我能抄录一份吗?34;思贞恳切地问。
第359章 药香如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