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代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尔雅·释兽》记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曰:“即狮子也,出西域。“。这两书成书时间孰早孰晚说法不一,但都没有对“狻猊“的形象进行详细地描述。自东汉时西域进贡狮子来后,狻猊就名曰“师子“。今所知较早的见记载于《汉书·西域传上》:“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云:“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其他官方记录还见于《后汉书》的“章帝记“、“和帝记“、“顺帝记“等处,此共计四次。自隋唐及以后又逐渐变成加上反犬旁的“狮子“。
由此可见,狻猊是狮子的古称,除了“龙九子“名目中说它属于龙族之外,其他地方狻猊皆是指狮子。
这秦寿是叫游志去剃西域进贡过来的狮子毛啊!且不说这游志能不能做成功,要知道,这可是藩国进贡来的贡品啊!这秦寿那是挑拨游志去挑战皇权。就算到时游志成功了,这要是被朝廷给知道了,那还不治一个“大不敬的罪名”啊!
名词解释: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它乃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的伽蓝。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还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的古迹。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所以取名为“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所以这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在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因此使得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就此铺成,所以它也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他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佛教也开始在中国扎了根,佛教在传播最初的二百年,这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紧紧联在一起的,因此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77章 白马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