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肆章 成了[2/2页]

电子生涯 范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巴杜瓦说,“祝你好运。”
      “你去帮我办吧,”范含蹬鼻子上脸,“我现在这个身份怎么去华盛顿?”
      “你可以先寄些材料过去。”巴杜瓦说,“他们同意的话会和你联系。”
      “都需要什么材料?”范含问,“干脆把你们整理的材料拿来得了,我自己写的说不定还没你们写的全面呢。”
      “等一会。”巴杜瓦说,估计去询问上司的意见。
      范含等了几分钟。
      “喂,”巴杜瓦说,“可以,明天我把材料给你送过去。”
      “干脆你们直接寄走得了,不用送过来。”范含继续说,“我加一篇自述,明天你来拿,一起寄走。估计使馆的人一看,心一软就同意了。”
      “可别,你非得把印尼写成地狱一样。”巴杜瓦说,“这些事我会客观的叙述一下。”
      “本来就是地狱,我说实话而已。”范含说,“你又不是不了解情况。”
      “还是算了吧,”巴杜瓦说,“你等着就行了。”
      “那就麻烦您了,”范含说,“祝你好运。”
      看来自己的“文笔”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啊,范含极为得意。
      
      大清早就有人按门铃。
      “我就是蓝蓝,”,一名华裔美女自我介绍,“姓蓝名蓝。”
      “就是你把我的原稿要走的?”
      “对,是我,”蓝蓝说,“你的英语实在是惨不忍睹,责任编辑改稿子改得都哭了。”
      “那真是不好意思,改天我去道歉。”范含转用汉语说,“你肯定会说汉语吧。”
      “当然会,”蓝蓝用汉语说,“道歉就不必了,我已经不介意了。”
      “你哭了?”范含,“为这种事就哭?”
      “怎么了?”蓝蓝说,“第二天就要草排,我熬了一宿你知道么?!”
      “今天来,有何贵干啊?”范含转移话题。
      “商量出版的问题。”蓝蓝说,“你的短篇可以结集出一本书了。”
      “我没意见,”范含说,“什么时候出?”
      “早着呢,至少也得在杂志上全发表一遍以后。”
      “还没发完?”范含问。
      “你过日子过糊涂了吧?”蓝蓝说,“我们可是月刊。刚出版的那一期才发了《巴比伦塔》。剩下的每期一篇你说得过多久?”
      “那怎么稿费都给我了?”范含问,“一般不是发表后才有么?”
      “因为你的稿子发定了,编辑部100同意。”蓝蓝解释,“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就先预支稿费了。”
      “那这样吧,我打算给你们再写一百个短篇,明天把预支的稿费给我吧。”范含说。
      “写出来了么?”
      “还没。”
      “那就不行,”蓝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稿子不掏钱。”
      “买房子买地还能贷款呢。”
      “你拿什么抵押啊?”蓝蓝说,“我是相信你还能写出一百篇,不见得每个人都信吧。”
      “……”
      “再说,你张口就一百篇太夸张了。”
      “贷款不是可以几十年么?”范含装傻。
      “几十年没问题,”蓝蓝反驳,“你贷个一千年的试试?真要是有银行肯贷给你……”
      “怎样?”范含捧哏。
      “也帮我申请一份。”蓝蓝逗哏。
      两人大笑。
      “不过你也挺奇怪,”蓝蓝看着范含,“同时把十一篇稿子投到一个杂志社。”
      “第一篇是别人帮我投的,”范含说,“所以我现在只知道这一个杂志。”
      “哦?”蓝蓝说,“看来我们要感谢你的那个朋友了。”
      “我替你们感谢他就是了。”范含想,那个杂志社别是cia的关系户吧?
      
      大清早就有人按门铃。
      “搞定了,”巴杜瓦说,“新加坡使馆给你发了护照,我们顺便把绿卡也办了。”
      “谢谢谢谢。”范含接过大信封,“请进请进,喝茶喝茶。”
      护照上写的出生时间是1940年1月1日,出生地雅加达。就这样吧,范含想,难道非得把自己真正的年龄精确到天,再向后回朔出那个“真正”的生日?
      能让cia帮忙代办护照?什么来头?新加坡使馆估计是顺手做个人情吧。绿卡么,看来有关部门决定大方到底,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
      “引蛇出洞?放长线钓大鱼?都无所谓了。”范含笑着问巴杜瓦,“现在我可是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了。”
      “那一帮偷渡者都去台湾了。”巴杜瓦说,“和你一起来的那一帮人,中国政府决定接受他们的归化。”
      “国民党政府?”范含说,“也对,他们支持的。”
      “你支持?”
      “我谁也不支持,”范含说,“我是新加坡人。呵呵……”
      
      然后的几天,范含申请了几种饮料的专利,百事公司闻讯找上门来要求合作。
      这就是危机意识啊,范含感慨,因为市场份额落后,肯定是经常留意饮料方面的专利吧。
      “我们希望购买您的专利。”百事公司的代表开门见山的说。
      “交使用费就可以了,”范含说,“这个专利很难说持续多久。”
      范含这么说并不是故作大方。以前在国内,生产“冰x茶”的厂家有五六家,没听说过谁侵犯谁的专利。在美国的专利官司中,侵权和专利无效各占一半,这就是宽松的专利制度带来的必然。像饮料这种东西,配方很难说是怎么回事,都是那些东西,比例不一样罢了。再说,茶就像咖啡一样,最多是冲跑的做法不同。
      这种态度让百事公司代表一愣。
      “您的方案是……”
      “我只要百分之一,这几种饮料销售利润的百分之一,没有利润我就不要钱。”范含说,“不过,这一点即使专利失效也要继续。作为补偿,在有效期内,我可以给你们独家许可。”
      来人不敢拿主意,起身告辞。
      又过了一天,百事公司同意了。
      签完合同之后,四个人——范含,范含请的律师,百事代表,百事律师——开始喝茶唠嗑。
      “有一点我想提醒一下,”范含说,“千万不要宣传茶叶的产地、来源、品种什么的。”
      “哦?为什么?”
      “你们不要把这些饮料当咖啡卖,要当汽水卖。”
      “愿闻其详。”
      “咖啡都是冲着喝的,用户买的都是咖啡豆或者咖啡粉。”范含说,“所以品种产地都很重要。”
      三人点头。
      “汽水原料应该是人工合成的,卖的都是成品。”范含说,“只要强调商标就成了。”
      三人又点头。
      “但是这种饮料,”范含说,“原料是天然的,却是在卖成品。”
      三人还是点头。
      “你看你们的那种纸袋装茶叶,放杯子里面拿开水冲的那种。”范含说,“里面都是茶叶末,生产的下脚料。但是没有人介意,他们喝的就是这个味道罢了。”
      三人继续点头。
      “现在你们喝的茶,作法和咖啡差不多,沏茶的功夫和茶叶的档次都是和最终的味道有直接关系。真正想喝茶的人都会在乎这些东西。”范含说,“另一方面,喝这种饮料的人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喝茶,所以千万不要画蛇添足,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你是说,我们只要采购茶叶就可以了,不管什么茶叶?”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只要把好质量关。”范含说,“就像快餐连锁店的原料供应那样,土豆鸡肉只要达到标准,不管什么品种。”
      “看你的生产流程,对于茶叶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印度的茶叶产量世界第一,原料有的是,”范含说,“不管我现在拿茶壶沏茶也好,你们生产线上拿大铁罐子沏茶也好,用户喝到嘴里的都是茶水。”
      “茶叶不是起源于中国么?怎么印度产量这么高?”
      “不光茶叶,还有丝绸什么的。”范含说,“古代中国禁止蚕卵和茶树苗出口,都是被商业间谍们偷偷走私出去了。”
      
      随后的一个多月,范含的日子很是平淡,没人来打扰。
      第二篇小说发表,继续轰动。
      百事公司试生产的新饮料市场反应很好,皆大欢喜。
      在此期间,范含开始抄其他类型的中短篇小说,边抄边翻边学英语。脑子里还有不少长篇呢,而且原来就都是英文,没有中译。自己要是每一次都先翻成中文再翻回英文,这难度也忒大了点。
      已经是1966年9月1日了,范含终于有时间注意一下日历。
      久未露面的三局三人组再次出现。
      见到这三个家伙,范含心中非常高兴——终于可以不无聊了——招待的甚是殷勤。
      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个华人。
      
      (第肆章完)
      
      注:
      1,关于公寓,还是不错的。美国的住房条件很好,那会儿就很好,更早一些也很好。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的时候,见到住宅的样板间,说什么也不相信这就是美国普通工人的住宅,或者明明相信但说什么也不承认。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刺激,回苏联之后就大盖“赫鲁小楼”,样子就是现在中国各大城市里面比较早的那一排排五六层板楼。不是筒子楼,筒子楼是每层公用水房厕所的,一般都是宿舍。“赫鲁小楼”是真正的住宅,典型的是六十多平米的三室一厅,水电气俱全。当时这些小楼解决了苏联人民住房的大问题。客观的说,赫鲁晓夫本人应该是个称职的政治家,干了不少实事。他性格直率没有心机,所以不算是优秀的政治家。同时他也不会耍阴谋诡计,所以绝对不是“政客”。
      2,关于“三公一母”,典故。以前买螃蟹都是一公一母的买,母螃蟹肚子里有蟹黄,很好吃。1976年下台后,流行过一阵“三公一母”的组合。主角在这里只是随口一说,拿来指代四个熟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影射。
      3,只有联邦调查局有权在不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偷偷录音。
      4,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亚独立。

第肆章 成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