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拾柒章 数学大战 (上)[2/2页]

电子生涯 范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数那样,按照计划自顶向下慢慢来。但是刚刚开始概要设计,就发现问题了,还是那种让范含有苦说不出的问题。
      核心函数都是最常见的矩阵操作,除了经典数学早就搞定的那些普通运算之外,就是一大堆求逆、特征值、条件数什么的,还有各种矩阵的分解,qr、cholesky、schur之类的。这些也都算作是“经典”的数值方法,在六十年代以前已经发展成熟。所以范含列出功能让学生们编程,没什么麻烦,一个个都能写出来。
      但是各个工具箱……全是二十一世纪初各行各业发展的最高水平,除了许多扩展矩阵操作体现了三十年后的数学水准之外,就是那些专门的行业软件包。像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目前仅仅有一些探讨性的数值方法结论、至于金融、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什么的,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毕竟计算机刚刚开始在科学研究之中普及,想要它“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还指望不上。
      幸亏根据设计要求,这个s仅仅是数值计算的工具,不涉及符号计算。范含知道如今的技术水平实现“符号计算”难比登天,所以就算了。正因为如此,虽然当时并没考虑到符号运算的理论还没成熟,但是仍然没露出马脚,躲过一劫。
      工具箱的开发可以说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先不提学生们怎么编码,就是解释这些函数的名称恐怕也得费上一番周折……不少函数都是直接采用“后世数学家”的人名的。
      怎么办?
      好在这些专业并不是没有理论,只是没有针对计算机应用的成熟理论而已。
      范含当机立断,仗着自己和数学界的关系良好,主动将供求关系改为合作关系,伙同uc及其他大学数学系一起做这些工具箱。for出钱,数学圈出人;数学家们得名,for得利……当然一拍即合。
      史称“六八一工程”的伟大壮举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应用数学发展历程中的巨大突破。从1968年1月开始的这个庞大计划,涉及了几乎全部和数学沾亲带故的领域。今后的三十年中,几乎所有的数学软件都是对于这项研究计划建立的框架修修补补。
      正是由于了解atb的伟大和三十年岁月的残酷,范含才强打精神,抱着为数学献身的觉悟与老头子们周旋。如果自己不亲自参与,时不时地提醒提醒,敲敲边鼓,那等到这个项目彻底完成说不定真的也需要三十年。
      装傻比装聪明难多了,范含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如果仅仅是装聪明,只要吹牛就成了,即便被别人识破,也不过是招致一堆白眼而已。反之,如果装傻被人看破,今后的日子会很难过。
      对于许多问题,范含是知道采用某些方法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没办法让别人知道。按照自己的数学水平,没有源码,就很难自己实现一遍;帮助里面又没有特别详细的说明,没有“后世数学家”的论文,自己又绝对没本事自行证明这些方法的正确性。再加上自己一向冒充外行,就算提出建议也肯定不能过于精辟。
      真是痛苦。
      更郁闷的是,一旦数学家开始埋头苦干,往往就是一条路走到底。范含不否认,按照有些人在有些方面的研究趋势,最终一定会获得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对于数学软件没什么帮助,写不出相应的程序来。看着数学家们的前进方向和自己的既定目标渐行渐远,范含实在没什么辙能扭转这种局面。这帮人都是怪物,牛脾气是出名的,就算范含采取强硬手段,估计也无济于事……魔法对黑龙和数学家无效。
      好在每个老头子下面还有一群研究生,对于这些师哥师弟,范含倒不必忌讳,该说什么说什么。他们一般都被自己的导师安排了一部分任务,自己努力思索之下,加上范含在旁边时不时的捣捣乱,向某个方向搅合搅合,多半会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这些结论肯定都是会向老头子们汇报的。间接的施加影响,也不失为一条妙计。
      几个星期下来,许多教研室都已经习惯了,只要范含围着一个人胡说八道一番,过一会这个人就会拿着一张纸兴冲冲的跑出去找他们家老头。
      渐渐的,范含那“敏锐的直觉”被老头子们注意到了。一些研究工作也开始听听范含有什么想法了。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范含必须东拉西扯,旁征博引的说废话,才能让老头子无意之间“灵机一动”。说的太含蓄了也不行,他们对于数学以外的东西,反应一般都很迟钝;说得太直截了当了也不行,范含的数学水平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理解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只要碰上一句专业级别的反问,保证会哑口无言。
      老头子们的目光一天比一天慈祥,范含的神经绷得一天比一天紧,难保什么时候不会露馅。终于,有个老头找范含谈话了。
      “我说小范啊……”老头说,“看来你对数学很感兴趣嘛?”
      “啊,先生。”范含回答,“这只是职业兴趣,职业兴趣而已……呵呵呵……嘿嘿嘿……”
      “你个人有没有考虑过往数学方面发展呢?”老头继续问。
      “呃,目前还没考虑。”范含小心的回答。
      “其实我看你这个人,如果不搞数学真是浪费了。”老头说。
      “先生何出此言?”范含知道这种时候必须搭腔,否则就会冷场。
      “其实也没什么,”老头说,“就是觉得你有这方面的潜力。”
      范含没吭声,等着下一句。
      “按照你的计划,这个项目有几十个方面,实际上,一共应该是几百个研究课题。”果然,老头继续说,“这些课题包括了应用数学的方方面面,你能够一口气全部提出来,看来也不简单呢。”
      “哪里哪里,”范含厚着脸皮故作谦虚,“我不过是从商人的角度着眼,看什么地方有可能卖出计算机去,就往什么地方插手。”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老头说,“现代数学的分支越来越细,我们每个人都研究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像当年希尔伯特那样统揽全局提出问题的人可以说不会再有了。”
      “希尔伯特确实是一位大师。”范含字斟句酌的说。
      “这一段时间,你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同小可。”老头说,“前几天我们特意回顾了一下,发现大部分的进展当中都有你的影子,你提醒了很多人注意到了很多问题。”
      “我不过是私心作祟罢了,”范含惭愧中,“每当想起肯花钱买我们的计算机的用户希望干点什么,就总是很没礼貌催着别人干活。”
      “我们也这样认为,”老头说,“其实许多我们的工作仅仅有数学本身上的意义,很难转化为商业应用。”
      “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范含说,“数学本身的发展比商业应用更有意义。”
      “不对,数学是科学的奴仆。”老头纠正,“不能应用的数学就像个雕塑,只是供人欣赏罢了。”
      “先生说的是。”
      “其实即便是基础数学的研究,也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老头说,“后来人再将这些成果进行应用……总之,一定要有应用。”
      “先生说的是。”
      “这次参与这个项目,我们这些老家伙才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老头说,“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现在的数学和十九世纪的数学有了根本的区别,现在的数学家也应该和十九世纪的数学家有所区别才对。”
      “是啊,”范含说,“有了计算机之后,一部分繁琐的工作可以让给计算机来干,数学家的精力就可以发挥到其他方面。”
      “正是这个‘其他方面才重要。”老头说,“能够找出那些借以发泄精力的方面的能力,才是数学家最重要的能力。”
      “先生的意思是……”
      “创造力。”老头说,“作为教书匠,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们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却不能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这种能力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
      “嗯。”范含轻轻的哼了一声表示回答,现在还不明白老头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我们这一段的观察,你的创新能力实在是出色,几乎随时随地都有奇思妙想,不光是数学方面。”老头说,“比起那些学生们强得多,比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强得多。”
      “先生过奖了。”范含极为惶恐,站在后人的肩膀上并不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
      “相比之下,数学基础的薄弱倒是可以慢慢培养。”老头说,“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成为数学家呀?”
      “呃,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范含说。
      “那你应该考虑一下了,”老头微笑着说,“只要你愿意,uc数学系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谢谢先生。”范含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自己承认老头子的眼光很准,“自己”确实是有这样的实力。想想传说中那些带着几辈子转世记忆的朋友,投胎到古代的某个时期,还不都是从小就是“神童”,一直牛逼到老么?哎,说“到老”有点含糊,自己原来在网上看到的那些记述这些传说的文字,都是写到半截就停下来了,像《石头记》一样再没有下文。不知道这些转世灵童们后来怎么样了,范含心里祝他们好运。
      “好好考虑一下吧!”老头说,“作为数学家,你一定会得到菲尔兹奖的。”
      范含怦然心动。

第拾柒章 数学大战 (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