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干别的,比起他们三个来也高尚不到哪里去。”
“……”范含无话可说。
“你就现在这么干下去,”蓝蓝说,“早晚也能拿这种数学的那个什么奖。”
“图灵奖。”范含补充。
“嗯,努力吧。”蓝蓝说,“不见得比菲尔兹奖差。”
“是。”范含同意。
图灵奖是一九六六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的,每年一发。由于美国在电子行业的绝对地位,这个奖项基本上就是计算机行业的最高荣誉,就像电子专业的iso标准总是照搬ieee和ansi标准一样。另外,谁都知道,最精彩的足球赛事不是世界杯,而是欧洲杯;最好看的篮球比赛是nba,不是世锦赛。
图灵奖得主不见得都是理论大师,也有实干家。范含知道,一九八三年,kr获得了图灵奖,理由就是他们对于操作系统理论的贡献,以及亲自动手的unix实践。自己既然下定决心将此功劳窃为己有,估计获奖也是早晚的事。正因为感觉上太容易了,所以心里一直没重视。
“怎么又开始磨牙了?”蓝蓝问,“是不是正在为拿图灵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头疼呢?”
“哪里哪里,”范含说,“我已经下定决心,就奔着图灵奖了,这回不会再见异思迁了。”
“那就好,”蓝蓝说,“睡吧!”
范含没动静,一直盯着蓝蓝看。
“看我干嘛?”蓝蓝很奇怪。
“谢谢你。”范含说,“其实你还是关心我的。”
“呸!”蓝蓝说,“我只不过是早点让你死心罢了,省得你整宿整宿的折腾,让人睡不着。”
“枕边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范含感慨,“现在我才觉得你的可爱之处了。”
“少废话,睡吧!”
“我在想,”范含说,“如果是你处于这么难以下决心的时刻,我会不会这么劝你呢?”
“应该是不会的吧。”蓝蓝说。
“我想也是。”范含检讨,“可能我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你心里有事。”
“知道就好,”蓝蓝不耐烦了,“睡吧!”
“睡觉之前……”范含邪笑,“让我好好的表达一下对你的感激之情吧!。”
“干嘛?!”蓝蓝说,“现在都快天亮了。”
“对我而言,你和菲尔兹奖一样,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范含伸出魔爪,“来来来,让哥哥喜欢喜欢你……呵呵呵……嘿嘿嘿……”
“嗤!”蓝蓝冷笑道,“好了伤疤忘了疼!”
内存的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是集成度做不到,现在的技术还都是双极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成本太高。这个范含预料到了,硬件技术突破是勉强不得的,所以也不着急,慢慢来吧。自己能帮忙的极限也就是在关键时刻提醒那么一下。
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试验了无数种灯丝材料,最后选定炭化纤维。为了找到最好的材料,试验了六千多种植物纤维,以及朋友的胡子,最后选定了日本的一种竹子。开始赢利之后,重新转回金属材料,最终定下了钨,一直沿用至今。前后用了好几年工夫。
如果换作自己在旁边,一句话“试试竹子怎么样”,估计立刻就能赚钱;再来一句话“看看钨吧”,一步到位,从此衣食无忧。
但那时候是工业革命时期,材料基本上都是现成的,“泄露天机”也可以用“灵机一动”、“上帝的启示”之类胡话蒙混过去。
现在的时代,远不是这么简单。加上自己本来就是外行,仅仅知道一些名词而已。既然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研究,还是保持沉默为好,否则只会招灾。
比如说,如果自己对于硬盘容量不满意,提醒公司内的工程师们:磁头结构可以试试“具有层间耦合特性的多层膜”;材料可以考虑“钙钛矿型稀土锰氧化物”……下场会是怎样?
开始的时候多半会被人嘲笑,一旦有人照做并且成功之后,恐怕自己就会被绑到内华达州沙漠深处美军“第五十一区”实验室内解剖。
干着急也没用,还是不着急吧。
刚才有人汇报说,有个人前来应聘,人事部门拿不定主意,想让范含看看。
范含以前打过招呼,凡是前仙童员工,尤其是公司内部的人介绍来的,一律留下。但是这个人,虽然是仙童员工,不过仅仅干了一个星期,并且没人介绍。确切地说,这个人是个意大利移民,刚到美国,仙童是他找的第一个工作,for是第二个。
谁呀?
费德里科法金?!
这个人范含是很熟悉的,就是zilog公司的创始人,从仙童跳槽到英特尔再跳出来单干的家伙。其实这也不能怪他,都是时也、运也、命也。
最早,仙童有个家伙想到意大利工作一年,作为员工交换,1968年2月法金从意大利来到了美国,在仙童的日子里,发明了“硅门电路”,这个发现相当重大。以前的半导体元件都是用硅做基质,电路的实现还是用金属的,由于熔点不一样,导致加工困难,集成度不高。法金的发现导致了可以完全用硅实现一切,成本下降了不说,加工难度也降低了很多。后来,由于仙童仍旧沉迷于旧式的双极晶体管生产,不重视法金的创造,于是跳到了英特尔。在那里,法金继续努力,和霍夫一起研制出了微处理器4004,包括后来的8008和8080。但是微处理器的生产前景并不被当时的英特尔看好,受到打击的法金只好离开。在一个风险投资家的劝说之下,自己开设zilog公司,开发了z80处理器。
自己的头一种处理器就是以z80为原型的,范含想,现在原创者找上门来,看来确实是和for有缘啊。
留下,赶紧留下!
这时候的法金仍然是无名小卒,按计划来到仙童之后,对那里的氛围非常失望。但是英特尔之类的公司由于刚刚起步,招的人并不多,并且个个都是很有名气的主儿。仙童跳出来除了诺伊斯、摩尔、格罗夫之类鼎鼎大名的家伙之外,更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往往不会被风险投资家或者其他公司追抢,只能自谋出路。听说洛杉矶有个“for”专门接收仙童出来的普通员工,于是就过来碰碰运气。
范含既然知道此人价值,就直接安排他进入内存开发小组,把当前的困难一说,然后亲切的提醒他:“能不能不用金属材料,完全用硅实现电路呢?”
隔天见到老头子们,范含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意向,认为自己从事计算机产业的研究,对于数学的贡献可能会更大。老头子们在遗憾的同时,也表示“人各有志,不便强求”。
既然自己的“数学潜力”已经被看出来了,范含更没什么忌讳,借此良机,索性直接参与到各项研究之中。开始的时候,许多人对于范含经常性的“妙语连珠”还是有些奇怪,后来慢慢的就习惯了。
大约到了一九六八年三月底,这些合作的数学项目上面成果斐然,差不多主要的框架理论都已经建立起来,剩下的就是慢慢的完善了。这个“完善”绝对会很费工夫,没有大量的数据检验,就不能肯定一些方法的有效与否。除非所有的验证工作都已经完成,数学家们就不会冒失的发表声明说自己做出了什么贡献。
所以,虽然范含的工作在圈内有许多人了解,但是外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顶多当他是个“联系人”,负责协调for和专家们的关系罢了。
各篇论文的草稿也已经在准备之中,范含的名字一律排在倒数第二位。
一般来说,对于这种“以老带新”的论文,比如各个学位的论文之类,署名第一位的当然是研究者自己,往后的按照排名顺序地位依次下降,最后一个署名往往就是导师的位置。
所以,就算等到论文发表,范含的名字也应该是处于最不重要的位置上。除了引用,一般的叙述都会一笔带过,或者干脆提都不提,肯定不会过于引人注目。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苏联的邀请函到了,仅仅邀请范含自己去苏联访问。
正是这样的一份邀请,让范含不能不慎重考虑。
自己目前就算在圈内也没有多高的正式地位,虽然这一段工作表现突出,但是在正式的各种档案和会议记录上面没有任何体现,就是圈内人也最多觉得范含“活泼好动”,到处插手而已。
这说明,苏联的信息是通过情报机构得到的。
对于苏联情报机构的威力,范含当然明白,恐怕对于自己到底干过点什么,比自己还要清楚。现在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地下人士的注意,不仅仅是cia。
明目张胆的直接邀请一个不知名的“外行”,并称呼其为“著名数学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第拾柒章 数学大战 (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