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计划。
和4004相比,现在for的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个玩具。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很可能会让德州仪器率先推出正经的微处理器。那时候再打起官司来,专利判给谁实在不好说。
又是要“抓紧时间”,第几次了?
本来以为,少了三十多年的功夫,足够自己偷懒,可以优哉游哉的过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不停的赶时间,为了抢在“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之前,花费的精力恐怕一点不比他们少。
最近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几乎所有的主意都需要自己出,出了主意之后还要自己操心来实现。好几回都想“别这么着急”,先缓缓再说,但每次还是缓不下来。不为别的,就为了不愿意看到二十一世纪时自己的for取代了历史上施乐的位置成为业界笑柄。
范含对于自己身后的评价还是很在乎的,毕竟那个时代才应该是自己的时代,一想到用自己的名字替换自己年轻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帮“反面角色”,就绝对无法容忍。
据说,二十一世纪的许多程序员年轻的时候都有过“生不逢时”的感慨,至少范含自己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混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估计也有机会像billgates那样成为世界首富。不说老外,就是内地的求伯军,也不是单打独斗成就一番事业么?
必须承认的是,正是这种“电脑梦”引诱着无数热血青年前仆后继,投身于信息产业大潮中去。等到这股热乎劲过去,一些反思的观点开始出现,不外乎“时过境迁”,“如今已经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土壤”什么的。
不过,范含回来的这个年代,比“英雄辈出”的时代还要早一截。
在如今,没有程序员能买得起计算机,大家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想成就事业就必须通力合作。等过了十几年,开始有程序员能买计算机了,那些“先行者”们自然就成了英雄。再过十几年,到了每个程序员都能买得起计算机的时候,大家的条件又都一样了,再想成就事业又回到了必须通力合作的状况。
还是那个老问题,到底应该领先时代多少,半步还是一步……或许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学家”嘴里那所谓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吧。
确实有点累了,今后能让别人干的事就让别人去干吧,自己事必躬亲的结果也不见得有多好,何必呢。
不过这回还是要负责到底的,范含把法金他们找来,谈了谈桌面计算器的构思。
范含小的时候,正是八十年代,当时中国的电视频道里面到处都是日本公司的广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卡西欧,简直铺天盖地。实际上,当时的东芝、日立、松下的广告攻势一点儿也不弱,只不过由于这几家直到后来仍然在大做广告,而卡西欧却销声匿迹了,所以才给年轻的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西欧在日本只能算是二流公司,当年在中国卖的东西只有三大件:电子表、电子琴和计算器,正好是那时候中国人刚刚买得起的东西。随着电子表逐渐被淘汰,电子琴斗不过雅马哈,计算器斗不过夏普,自然就偃旗息鼓了。
范含就有一个卡西欧的函数型计算器,如今设计桌面计算器的功能的时候就打算用它做为原型,顺便参考一下s自带的那个“计算器”。
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不可能把所有模块都集成在微处理器内部,肯定要有个取舍。那些数学运算的代码,当然是首先摘出来的部分,做成专用芯片放在旁边。除了倒腾数据,调度指令之外,剩下的必须又处理器完成的工作只剩下一个:解析函数表达式。
在所有的标准unix和类unix系统里面,都包含一个工具:32项目中也有这么一个软件包,这次for的“太监”操作系统中也实现了这个工具。它的用途就是接受用户就像手写那样输入的中缀形式的表达式,计算后给出结果。
用硬件实现的话,其实就是个简单的编译器,先把表达式解析成一个操作树,然后生成一串指令序列缓存起来。等到用户给变量赋值之后,像批处理那样顺序调用指令,得到最终结果。
设计中,存储的函数可以使用四个变量:x、y、z、w,这是为了和表示十六进制数的af区分开。所有面板上面的函数按键都可以在编程中当作操作符使用,甚至包括了数制转换。输入时可以使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括号可以嵌套……总之,几乎所有手算能做到的地方都考虑到了。
由于最终售价要求限制在1000美元左右,所以成本应该在800美元左右。范含对于这个产品没有太高的要求,反正根本目的是让微处理器生产线运转起来,财务上只要不赔本就行。
众人表示没问题。
交给法金他们的任务还有一个,就是尽快发明出“ero”。
在最终的产品里面,存储代码肯定使用“ro”,在工厂里面直接烧好就行。但是在开发中,光用肉眼走读代码检查不出来所有错误,必须要随时调试才成。这时候就不能用ro了,只能用“ro”,写一次,烧一块,测试一遍。不过ro也有个问题,就是只能烧录一次,然后就不能更改了,用完了就只好扔掉。
为了一块芯片的定型,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用掉百八十块ro。范含屡次对工作人员强调,你们的时间成本比这些ro的成本要高,尽管放心大胆的用。自己是这么说的,这帮人也是这么做的。但是随着代码量的增加,仍然觉得难以承担,不光是成本,时间上也消耗太大。这个问题已经明显的成为了硬件开发的瓶颈。
况且,这些开发成本最终是要反映到产品售价上面的。就算是为了让自己产品的销量扩大,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和范含以往的风格一样,在东拉西扯的一堆废话中巧妙的混入了自己所了解的ero原理,估计很快就能看到成果了吧。
法金是个传统的电子工程师,对于造芯片的工作十拿九稳,但是对于设计芯片不怎么擅长。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一提起“微处理器他爸”的时候,往往只提到hoff一个人,那个设计了芯片组结构的家伙。不过法金对于微处理器的热情还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摩尔宣布tel的主要业务仍然是存储器而不是微处理器的时候,他愤然离职成立zilog公司的原因。
在如今,想把hoff挖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人已经在tel上班了。那只有想别的办法补充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想了一会,终于想起来了,原来dec的实力也很强,只不过由于关系太近,一直以来都忽略不计了。
著名的alha处理器就是出自dec,后来在dec解体前,包括alha小组的整个半导体部门都被el收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tel的处理器设计能力。至少“安腾”处理器就借鉴了许多alha的技术,这一点tel自己也承认。
合作是肯定的,但不能不明不白的合作。
经过和奥尔森商量之后,范含决定把所有与两人相关的业务进行重组。
首先就是feee,当前的股份中,范含占50,奥尔森占21。经过签字盖章一大堆文件之后,原本独立的feee变成了for的下属子公司,for占据42的股份,范含个人还剩下了29。
然后,把for的软件和硬件业务分开,分别成立“f”和“o”两个子公司。在公司名称上,范含选择了“fuxi”,奥尔森则选择了“od”。以前for的相关工作人员都直接分配到这两个公司中,for本身只剩下了个空壳子。
范含自己担任fuxi的总裁,奥尔森任副总。而在负责硬件业务的od公司中,由奥尔森任总裁,范含任副总。接着,在奥尔森的努力下,dec答应购买一定的od股份。这下子合作就算是名正言顺了。
至此,在七十年代叱咤风云的ufo体系正式形成。
第贰拾贰章 重组 (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