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8章 橡胶投机泡沫始末[1/2页]

第一日不落帝国 时空寡头koen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翠微居  h小说 1949年7月,新京股市期货市场因橡胶股票和期货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城市,帝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新京股市和期货市场损失的资金在4亿至5亿龙元之间,而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0亿元左右。如此巨款的蒸发,让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随后陷入破产的众多保守派和辽国投机商人成为了最的受害者。
      1940年初,随着公路业的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马车、三轮车、人力车都换上了橡胶轮胎,各个都市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双胶鞋,称“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雨天也可照常出门。橡胶医用手套、输液管、塞子、填充物、防漏涂层和粘合剂等等其它各种橡胶制品更是不计其数。1947年,帝国进口橡胶总额达1亿龙元,次年增加到18亿龙元。
      受到生长周期、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约,橡胶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无法扩,注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橡胶价格将持续走高。期货市场上的橡胶价格,1941年每公斤2元,1942年底猛涨到每公斤10元,1947年4月达到最高,每公斤225元。新京的橡胶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胶公司发行100万元的股票,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另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元,发行不久后就涨到每股180元。
      包括辽国、高丽、日本等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南洋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新京。便于从这个远东最的金融中心融资。据吴淞江报估计,从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新京。这些公司有些刚刚买地,有些已经把橡胶树苗种下去了,也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总部设立在新京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新京的橡胶股票也受欢迎。一家叫做“保和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新京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25元,一个多月后涨至50元。
      新京富有的国人和外国人。唯恐失去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新京法院官说:“1944年,新京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橡皮股票,没多时。有钱人竞相购买。一些公馆太太小姐换首饰,卖钻戒,转买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钱,还要四面八方托人,始能买到股票。我因做会审官多年,认得经纪人,费了许多力。才买到若干股。买进时30元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元。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祥茂洋行的刀米仁股票发行价8元,市价66元。牌子老、名声的公司随心所欲地哄抬股价。票面仅100元的汇通商行薛纳王股票涨到一千五六百元。
      据新京商务总会估计,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国人约买了80,在新京的外国人抢购了20。很多国人不满足于在新京抢购,还调集资金到新加坡。华商在新京投入的资金约26亿至3亿,在新加坡投入的资金约14亿。结果新京这个远东最的金融中心已经无资可融,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钱庄、银行的流动资金,都被橡胶股票吸纳殆尽。
      橡胶股票风潮是一场受国内金融形势影响,被某些冒险家恶意控导致的悲剧。利让新京的投资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银行和投机家则从中获利。
      1943年,日本人藤原拓殖在新京设立南洋拓植公司。藤原号称他的公司经营橡胶种植园,开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折腾了好几年都不见起色,因为他的公司纯粹是一个皮包公司。橡胶价格上涨之后,藤原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这个家伙发动了广告攻势,花钱连篇累牍地请人在新京的报纸上肆吹嘘“橡胶时代”的到来。这些文章极具煽动性,一个劲地向人们灌输,橡胶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该公司的商标长时间地占据了很多有影响的中外报的头版。他的宣传攻势收到奇效,公司的名气打出去了。为了进一步吸引新京的有钱人购买该公司股票,藤原人为地纵股票的价格。他罗织同伙,抢购股票,等价格上涨之后,笔抛出,再次以更高价格抢购,几个来回下来。该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难求。
      这时藤原又像模像样地每周召开一次董事会,装模作样地拿出“从产地送来的信报”,向董事们报告近期的橡胶产量。由于担心虚头太,会被人识破,他又耍起了新花招,每3个月,就给购买股票的“股东们”发一次红利,每股可拿到125元。这样的红利,让购买者顾不上冷静地思考。于是面值约60元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元一股的关,藤原迅速聚敛了笔钱财。
      其余橡胶公司也如法炮制,汇通商行的总经理也照法每个季度给股东发放红利,一股75元。他们吹嘘的本领更高,声称自己经营的种植园公司出产的橡胶质量比藤原公司更好,吹到最后。竟然后来者居上,股价超过了藤原的。
      高丽人权首尔父子开设的祥茂商行在股票发行前夕,先购买报纸版面。肆吹嘘股票价廉利厚,开市当天,收买批流氓到辰基银行门口冒充顾客,抢购股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为了抢购股票。竟然还有人上演全武行,于是辰基银行被迫关门,叫来警察。暂停营业。”祥茂商行宣称,认股者意外踊跃,额定股本严重不足,只能酌情减少。认购不足百股者。可保留20的股票,认购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余款退还。这样一来,他们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1948年3、4月间,新京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多是空盘交易。藤原见股市泡沫即将破灭。就在7月间,卷起全部款项。人间蒸发了。
      如果没有旧势力钱庄的介入,股票投机的失败,至多让部分新京富人破点财而已,不至于演化成一场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
      1940年代的新京,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银号、票号以下统一称为钱庄在新京也获得了较的发展,数量众多,其中以源丰润和义善源实力最为雄厚。它们是新京银钱业的领袖,与辰基银行和帝国银行同为维持帝国东部金融稳定的擎天之柱。不过相对于财气粗的辰基银行而言,起初两浙路本地钱庄的资本额相当有限,注册资本“无过50万,少则20万余”。本地钱庄主要是为太湖一带企业和商人提供汇兑业务,并发行庄票,接收存款,发放贷款。新京钱庄发展之快,主要表现在业务量的增上。1938年,新京只有810家规模稍的钱庄,账面资金不过30万50万辰基钱,可是到了1947年,单单福康钱庄吸纳的存款就有8170690元。
      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情况比较普遍,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除了信用贷款之外,他们还接受实物贷款,实际上是让投机者用已经购得的橡胶股票作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股票,只要橡胶股票价格

第188章 橡胶投机泡沫始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