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章、制钱危机[2/2页]

最后的封建帝国 飞翔之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0年成了130万斤,再过十年成了100万斤,到了我们攻打日本的时候可有每年70万斤,而随后我们垄断了日本的铜材出口,每年清政府能购到了日本铜已降低到了30万斤左右。日本铜的出口逐步减少也导致了国内铜材供应的不足。
      二是国内云南产的滇铜,这其实是清代清中期主要的铜产地,而日本铜其实是处于补充地位,就是在国内铜材产量不足的时候补足差距的,到了乾隆年间时云南滇铜的产量达到了最高峰平均每年在一千万斤左右,其中最高峰时达到了年产一千四百万斤左右。当然这其中也有补充洋铜采购量不足的原因,但是到了嘉庆年间滇铜的产量日渐减少,而造成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厂欠,其实就是政府的收购价低于滇铜的生产成本,其实在清初时期政府的收购价就比较低,但在当时矿是初开,都是采的富矿地区到了后期富矿开采光了开采贫矿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再加上铜矿多在山里运输不便,人工、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成本的逐步提高,而清政府虽然也多次增加收购价但每次都加的很少,根本不足引弥补厂商的生产成本,再加上各级官吏的勒索和贪污导致了滇铜的产量逐年下渐,以致国内供应的不足。这些原因也是造成官钱局铸造不合规制钱的原因,因为要保证供应制钱的数量。
      其实从制钱上也可以看出清朝的兴衰,在嘉庆朝之前清朝还处在兴盛阶段,此时的制钱质量还是有保障的,虽说已从清初的每枚一钱四分的重量降到一钱两分,但总体上来说此时制钱还是能够起到作为货币应有的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的职能,民间私铸量还不是太大。到了嘉庆朝以后,主要是因为战争和财政收入的减少等原因,随着币制的紊乱,钱文减重,用料粗劣,制钱的名义值与实际值差距扩大,才逐渐丧失了金属足值货币的性质,也就是从这开始民间私铸和局私才大量泛滥开来。
      到了九月份的时候山东官钱局终于是撑不下去了,因为官钱局不仅承担着稳定白银与制钱比价的功能,他们铸钱所产生的钱息还是政府重要的一项财政收入,现在他们所铸的制钱无法使用至然没有钱息,另外局私出不去也导致了很多官员的收入减少,他们无法只得向山东巡抚钱臻禀报,当然他报告的是山东民间私铸制钱泛滥成灾以致官钱局生产的制钱无法到市面上使用,请巡抚大人严厉打击民间私铸。
      钱臻并不是个昏官,对于官钱局里的勾当他也心知肚明,并不会听从官钱局的一面之词,他派人都街上兑换了一些制钱,私铸和官铸的都有,但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拿起一枚制钱一看制造精美重量也较重,再看另一格明偷工减料的制钱一对比差距立显,他拿起好的制钱问下人官钱如此之好为何民间竟用私钱啊,下人支支吾吾的不敢明言但明显有什么事要说,他禀退左右后下人才告诉他那好的钱是私钱,差的才是官钱。
      a
      a

第二章、制钱危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