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4章 参观农场[2/2页]

明末逐鹿天下 风啸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适合玉米、土豆等作物的生长。
     你看看这些玉米,只是让农民粗略的照顾,施一些农家肥,他们就能长得这么壮硕。
     黄金城周边的土地,那就是一片庞大的沃土。
     土地的肥力极强,只要种植能长出来,土地毕竟丰收。
     这里的土地,可不像是我们老家土地那样。
     老家的土地,土都是红色或黄色,有些土看上去都像沙砾。
     这样贫瘠的土地,都能养活那么多人。
     父王之所以不断驱赶土着部落,那就是这些部落占据着大量的沃土,他们却不会发挥这些沃土的价值。
     上好的土地被大量土着占据,这真是暴殄天物。
     更何况这些土地,肥力比黄金城周边的这些土地还好。
     土着占据的地方是一块大平原,周围还河网密布。”
     苏蜀听者介绍,他就知道苏熊大伯为什么急慌慌的进攻。
     边上有着这么优秀的沃土,只要力所能及,任何一个有实力的君主都无法忍住不动手。
     苏蜀蹲了下来,他用手抓了几把院子中的土。
     这些土确实是黑土,散发着土壤特有的芬芳。
     苏蜀经常看报纸,知道黑土地意味着什么。
     赵国的重要性再次提高,他们这里绝对有成为大粮仓的可能。
     他们前方已经有一个中年人,带着几个拎着猎枪的人,向农场的大门口走来。
     他看到苏敬鸿在大门口,对身边的人喝骂道:“你们快点给我滚回后院,别打扰我与世子的交流。”
     孔山丹立刻就认出苏敬鸿,这可把他吓坏了。
     他以为苏敬鸿这是在微服出访,难道他的农场,出现了什么事情?
     孔山丹想到这里,他双腿都不由得颤抖。
     典型的下场,他可是太过清楚了。
     他们这些已经穿上鞋的人,可不像还在光脚的那些小农场主。
     孔山丹之前做什么事情,他都是深思熟虑之后,才会下定决心去做。
     他近期根本没犯事,难道是前天交税的事,被赵国树立了典型。
     他在大华帝国时,就是因为偷税差点暴露,这才来到赵国这里讨生活。
     赵国的税收体制稀烂,漏洞实在太多。
     孔山丹利用这些漏洞,少交一部分税款。
     真的被发现,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阵仗。
     苏敬鸿听着这声世子,他非常的开心。
     父王的儿子,都可以称为世子。
     但世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称谓,那就是王国的继承人。
     苏敬鸿声音柔和的说道:“老孔,我这次带朋友,来参观你们的山丹农场。
     老孔不会是不欢迎了吧!”
     孔山丹听到不是处罚,而是一件大好事,他立刻赔笑道:“世子殿下,您能来我的农场,那是这里的荣幸。
     我们农场刚刚秋收,税吏已经把今年的税款收上来。
     国家能直接以粮食抵税,这个政策真是太好了,我们再也不用害怕火耗等问题。”
     苏蜀陪着苏敬鸿在农场走了一圈,他偶尔停下脚步,与农场中的人闲聊几句。
     他发现农场之中,很少有人会熟练的汉语。
     这些人看他们的眼神,也是躲躲闪闪,眼神中充满了恐惧的情绪。
     他们再次走回院子中,苏蜀才问道:“农场中的这些人,这么一点精气神都没有,他们是受到虐待了吗?”
     苏蜀问出这话时,一点都不客气。
     大华帝国移民,如果在赵国过得非常差,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
     他哪怕是无法处理这些事,也会让国内的官员宣传,想要移民不能选择去赵国。
     孔山丹吓得一激灵,连忙解释道:“这位先生,您刚才看到的人,他们都是归化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归化民,全是刚刚归化不久,还没有适应赵国的环境。
     我们农场适应国内环境的归化民,全部都被军队征召。
     我这一个小小的农场,哪能有本事雇佣国内的移民。
     国内移民只要识字,不是官员那也能当一名小吏。
     有技术的人,他们更能自己办厂子。
     只有一无是处,像我这样的人,才会选择开农场。
     我这种农场根本招不到国内移民,连卑躬屈膝的倭人都招不到,只能招募归化民。”
     苏敬鸿看到苏蜀还是有些迷茫,他简单地解释道:“归化民就是已经汉化的土着。
     这些土着仰慕我们的文化,他们模仿着我们文明的各项事物,学习汉语。
     有一些部落,还会主动投靠我们。
     这些主动投靠的部落,就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让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前往各地打工。
     归化民在农场打工,农场主要给他们钱财,这些人可不是奴隶。
     赵国能快速扩张,就是以汉人为高层骨干。
     朝鲜人、倭人、地位高的归化首领为中层。
     一些出色的归化民被军队征召,作为军队的前锋。
     还有一些成为小吏,负责管理各地的归化民。
     只有一些刚刚归化不久的人,才会让他们在农场中历练。”
     苏蜀听着苏敬鸿的介绍,他这才算了解赵国的各项制度。
     赵国有着极为严苛的等级制度,上层是汉人权贵阶层、中层是早已经汉化的其他族群、底层是归化民。
     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
     底层的归化民就是燃料,他们燃烧着自己,为赵国的发展做贡献。
     赵国获得的汉人移民确实少,但他们都是上层人士,不需要太多人,就能依靠这种制度统御庞大的国家。
     苏蜀也了解到在赵国,根本没有土着的位置。
     他们如果拒绝汉化,最好的下场也是成为奴隶。
     苏蜀认为赵国制度也有可取之处,任何制度都要因地制宜,本土化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他哪怕是因为父皇创建的制度最为出色,但也不会固执的认为这些制度绝不可以更易。
     苏熊大伯身边也有能人,赵国的制度,框架其实还是帝国在海外总督府实行的制度,但其中的重要部分已经进行大量改进。
     苏蜀夸赞道:“赵国自有国情在此,你们的各项制度很出色。
     我在农场里面看到的情况,让我收获极大。
     我会亲自给父皇写信,告知赵国这里的情况与难处,希望父皇能体谅苏熊大伯,给与赵国更多的支持。”
     苏敬鸿听到苏蜀的话,他立刻上前紧握住苏蜀的双手。
     他激动的都不知道说什么感谢的话语,没想到柳暗花明,事情有了转机。
    喜欢。
  

第684章 参观农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