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2章 爱心接力传递[2/2页]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凯少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陈老板,您这钢材可真是雪中送炭啊!”项目经理老李握着他的手使劲摇晃,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泥点。他忽然瞥见陈建军工装口袋里露出的半截红围巾,话头一转,“这围巾……是家里有人当兵?”陈建军点点头,老李的眼睛亮了:“巧了!当年我爹也是基建兵,退伍时啥荣誉没要,就留了句话‘国家的事,半点马虎不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建军喉头一紧,摸出烟盒想递烟,目光却被工地围墙上那张歪歪扭扭的手绘标语吸引住了。标语是用红漆写的,笔画深浅不一,显然是匆忙间画上去的:“老英雄换水泥,咱老百姓换真心!”他吸了吸鼻子,把烟又塞回了烟盒。
     更远处的田埂上,一串手电筒的光正摇摇晃晃地朝工地走来。那是附近村庄的村民们,他们排着队,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里。有人扛着自家编的竹筐,里面装着刚从地里摘的黄瓜、西红柿,还有用保温桶装着的凉茶;有人推着独轮车,车上堆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旧木板,车把上还挂着两件雨衣,说是能给工人搭临时休息棚;甚至有个老奶奶拄着拐杖,让孙子背着一篮子煮好的鸡蛋,一步一滑地跟在队伍后面。
     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举着登记本跑前跑后,笔尖在潮湿的纸页上沙沙作响,仔细记下每一笔捐赠。“张大爷,您捐的十斤绿豆汤,备注里给您写‘解暑专用!”“李奶奶,这五十个鸡蛋我记上了,您慢点走,这边滑!”他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的清亮,在雨声里格外动听。
     深夜的物资仓库里,小陈蹲在地上整理收据,纸页被雨水打湿了边角,字迹有些模糊。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叮铃哐啷”的声响。他转头一看,是个穿蓝色校服的小姑娘,正踮着脚把一个粉色的储蓄罐往桌子上倒,硬币滚了一地,有一毛的、五毛的,还有几枚一块的,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姐姐,这是我攒了半年的零花钱,能买多少水泥呀?”小姑娘的头发上还沾着雨珠,发梢湿漉漉地贴在脸颊上,书包带子磨出了毛边,却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小心翼翼地往小陈手里塞,“这是我写的加油信,能贴在工地上吗?”
     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铅笔印深深浅浅,最后画着个戴着安全帽的小人,小人手里举着一面小红旗,旁边写着:“谢谢你们保护我们的家,我长大了也要当英雄!”小陈的鼻子突然一阵发酸,他想起白天李建国老人把勋章交过来时,指尖在勋章上轻轻摩挲了三下,像是在和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告别。那些勋章此刻被小心地收进玻璃展柜,旁边贴着张用毛笔写的纸条:“暂借军功章,换得万家安。”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却仿佛没那么冷了。工地上的灯越点越亮,一盏盏马灯沿着堤坝排开,像一串温暖的星辰。不知是谁在食堂门口支起了一口大锅,木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白汽蒸腾中,有人送来刚蒸好的白面馒头,热气腾腾的;有人拎着一桶热姜汤,姜味混着红糖的甜香在雨里弥漫。
     王铁蛋蹲在卡车旁啃馒头,就着雨丝吃得津津有味。他看见陈建军正帮着大学生志愿者给钢材编号,工装口袋里的红围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像一面小小的旗帜。远处的搅拌机重新轰鸣起来,“轰隆轰隆”的声音混着雨声、人声、号子声,织成一片滚烫的夜色。
     这一晚,物资捐赠处的登记本写满了整整三册。老军人的军功章被摆在临时指挥部的窗台上,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在静静注视着这一切。没有人知道,当李建国把勋章推出去时,浑浊的眼睛里闪过的是1963年的画面——那年发大水,他还是个年轻的士兵,背着村里的老大娘趟过齐腰深的洪水,老大娘把怀里揣了一整天的窝头塞给他,说:“娃,吃饱了才有力气救人。”
     就像此刻,当货车司机们连夜转运物资,驾驶室里的保温杯装着妻子煮的热粥;当孩子们把储蓄罐里的硬币倒出来,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光;当企业家们咬着牙送来紧缺的钢材,心里想的是“亏了钱也不能亏了国家”——所有人心里都有个朴素的念头:“当年国家护我们周全,现在我们护国家安定。”
     雨渐渐小了,天边泛起一丝微光。工地上的人们还在忙碌,他们的身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像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在这片饱经风雨的土地上,续写着关于守望与相助的故事。
    喜欢。
  

第372章 爱心接力传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