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咬了口馒头,麦香混着面碱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点点头,声音有点哑:“是啊,等住进去,夜里再下大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爬起来看水情了。”
质检组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像颗不肯合眼的星。资料员小林对着电脑屏幕打了个哈欠,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看得人眼晕:混凝土抗压强度达标率98.7%,钢筋保护层厚度误差均在规范内,坝体沉降观测记录连续七日趋于稳定……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忽然想起老军人来捐赠时的场景——老人捧着红绸布包着的军功章,手背上的老年斑在阳光下微微发颤,声音却很坚定:“同志,这几枚勋章换水泥,要是不够,我还有当年的纪念章,都能用上。”那些勋章现在就摆在指挥部的荣誉柜里,旁边堆着无数市民寄来的感谢信,有的信纸上还沾着泪痕,有的用小学生的拼音歪歪扭扭写着:“谢谢修坝的叔叔阿姨,以后洪水再也不会冲走我的书包和画笔了。”
凌晨三点,狂风毫无征兆地骤起,像头野兽在旷野里嘶吼。值班的安全员突然看见坝体施工段的警示灯剧烈摇晃,灯光在黑暗里划出杂乱的弧线,他心里一紧,赶紧抓起对讲机:“各班组注意!短时强风预警,风力已达七级,立刻检查脚手架加固情况,尤其是刚搭设的模板支撑!”工地上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应答声,睡在临时工棚里的工人纷纷爬起,连鞋都顾不上穿好,顶着风往工地跑。王建军拽着被风吹得歪斜的安全帽跑在最前面,看见陈小雨正抱着一摞图纸往资料室跑,风把她的头发吹得像团乱草,他赶紧喊了声:“小雨,风太大,别抱太多,先护着重要的!”小姑娘没回头,声音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却透着股执拗:“这些是明天要用的沉降观测记录,不能湿,不能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势渐歇时,东边的天际已泛起鱼肚白,远处的村庄传来第一声鸡鸣。陈小雨坐在资料室门口的台阶上,看着工人们陆续从工地撤回,有人裤脚沾满泥浆,像拖着两块沉甸甸的泥团;有人安全帽歪在脑后,露出被汗水浸透的头发;但每个人手里都紧紧攥着工具——刚才的狂风掀翻了两处脚手架,愣是被大家用肩膀顶住、用铁丝加固,没让一块材料散落损坏。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纸页边缘已经被磨得发毛,上面记着这几个月的点滴:6月18日老军人的勋章映着阳光,7月2日老李绕路三小时送材料时车轮陷进泥坑,8月5日张叔说起新房时眼里的光,还有刚才狂风里那些迎着风奔跑的身影。忽然想起父亲曾说过的话:“堤坝看着是钢筋水泥堆起来的,其实啊,是人心堆起来的,一砖一瓦都裹着大家伙儿的盼头。”
远处,第一缕阳光像把金剑,劈开晨雾爬上坝顶。周明举着水准仪,镜头里的坝体轮廓在晨光中清晰而坚实,像条沉睡的巨龙,脊背蜿蜒起伏,随时准备昂起头颅,守护脚下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工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有人哼起了当地的民谣,调子粗犷得像砂纸磨过木头,却带着股子打不垮的韧劲儿,顺着晨风飘向远方——那里,炊烟正从重建的村庄里升起,一缕缕,一丝丝,像无数温柔的线,将人心与这道新筑的堤坝紧紧系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喜欢。
第376章 工程接近尾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