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现场的闪光灯如同盛夏骤雨般密集,记者们的笔尖在采访本上划出急促的沙沙声,像是在追赶一场即将逝去的风暴。林江将那叠厚实的检测报告重重摔在桌上的瞬间,《城市周报》记者周明的相机快门恰好按下,定格下这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报告边缘因反复翻阅而卷起的褶皱、林江紧抿的唇线与绷紧的下颌、以及建筑商代表张某那张骤然扭曲如核桃般的脸,都被高清镜头清晰地收录进取景框,连张某眼角抽搐的细纹都无所遁形。
散场时,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出口,周明攥着还在发烫的录音笔,拨开攒动的人头快步追上林江:“林先生,您刚才提到每批次检测都有全程视频记录,这些记录目前存放在哪里?” 林江侧身避开走廊里两个身着黑西装的建筑商保镖——他们正用审视的目光扫过记者的相机,压低声音贴近周明耳畔:“市质检中心三楼档案室,编号A73到A91的加密硬盘,每份视频结尾都有监理人员的现场签字确认。” 这句刻意压低的对话,却被藏在走廊拐角立柱后的黑衣男子用领口别着的微型录音设备精准捕捉。三分钟后,市中心某栋写字楼的建材集团副总办公室里,传真机“吱呀”吐出了这段对话的文字版,副总捏着纸页的指节泛白,随手将其丢进燃烧的烟灰缸。
当晚十点,《城市周报》的网络版率先发布了题为《钢筋不合格?省级重点工程背后的质量疑云》的深度报道。编辑在后台盯着实时攀升的阅读量——从一万到十万只用了十七分钟,评论区像滚油遇水般炸开:“我家就在那个重建小区隔壁楼,这要是真塌了,我们整栋楼都得遭殃!”“必须一查到底!扒出供应商的后台是谁!” 更有人贴出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称自家装修时工人敲开墙面,露出的钢筋锈迹能用手指直接擦掉,“当时还以为是正常现象,现在看来细思极恐!”
午夜十二点,住建局官网的服务器因访问量过大突然陷入瘫痪。值班人员老王盯着后台不断弹出的红色报错窗口,额角渗出冷汗,桌角的手机像失控的蜂鸣器般震动不停——市长专线的急促铃声刚落,纪委督查室、甚至省委值班室的电话就轮番轰炸进来。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城东某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里,七个建筑商正围着电脑屏幕疯狂刷屏,其中一个留着寸头的男人将半截烟蒂摁
第385章 媒体的介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