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一)[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刚翻开第一页,玄鉴镜突然发烫。镜面星图的光点旋转得越来越快,竟在书页上投下道光斑,光斑里浮出行小字:“虹光现,龙窑醒,三物归位见真形。”
     “三物?”陈轩皱眉。除了刚找到的官窑瓶,难道还有另外两件?他翻到残卷中关于宋代官窑的章节,泛黄的纸页上画着三座窑炉,一座是景德镇常见的柴窑,一座是形似馒头的煤窑,最奇特的是第三座——窑身蜿蜒如龙,窑尾竟刻着与贯耳瓶相同的冰裂纹。
     “龙窑……”他忽然想起落马桥窑址的测绘图。当时总觉得窑床的走向不对劲,现在对照残卷的图纸才发现,那处废弃柴窑的地基,竟与龙窑的前半段完全吻合,像是被人刻意拆去了后半截。
     手机在这时震动起来,是小林发来的彩信:鉴定报告显示,贯耳瓶的胎土含微量紫金土,釉料里的铁元素分布与传世宋官瓷完全一致,但瓶底的“官”字款识下,藏着层极薄的金箔,像是后来补刻时不小心嵌进去的。
     “金箔?”陈轩捏着手机起身,目光扫过书架顶层的青瓷笔洗。那是去年在洛阳收来的,底足同样有“官”字款,当时只当是民仿官,现在想来,笔洗内壁那圈淡金色痕迹,说不定也是金箔。
     他搬来梯子取下笔洗,玄鉴镜的光点立刻躁动起来。当笔洗凑近贯耳瓶(此刻已被小林带回工作室暂存,陈轩手边只有那半片残碗),残碗的断口突然渗出金粉般的细屑,在桌面上拼出个“木”字。
     “水火木……”陈轩心头一震。残卷里说“三物归位”,难道对应的是五行?他翻到书末的插图,龙窑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窑有三窍,藏金木土,引水火济,方现真章。”
     这时,工作室的电话打了进来,小林的声音带着惊慌:“师父,伪古堂的人被审出个大消息——他们老大手里有块刻着龙纹的青铜板,说是从龙窑窑尾挖出来的!”
     陈轩抓起外套就往外走:“地址!”
     “他们说在三宝村的老瓷矿里,还说……那块铜板会自己发烫。”
     三宝村的山路被晨雾裹着,陈轩驱车载着玄鉴镜往矿洞赶时,镜面星图的光点已亮得刺眼。矿洞口堆着废弃的矿渣,几块带釉的瓷片混在石砾里,釉色与贯耳瓶如出一辙。
     “陈老师?”洞口突然传来响动,两个穿地质服的人举着手电筒走出,为首的是省考古所的王教授,“我们收到线报,说这里有非法开采,没想到你也来了。”
     陈轩晃了晃玄鉴镜,镜面光点指向矿洞深处:“王教授见过会发光的青铜板吗?”
     王教授脸色骤变:“你怎么知道?我们昨天刚清理出块龙纹铜板,上面的纹饰会随温度变色,正准备上报……”
     话音未落,矿洞深处传来轰隆声。三人举着灯往里跑,只见洞底的石壁裂开道缝,缝里嵌着块半米宽的青铜板,龙纹在灯光下泛着红光,像是活过来般蜿蜒游走。更惊人的是,铜板边缘的凹槽里,卡着半块青瓷碎片,釉色与陈轩带来的残碗完全匹配。
     “还差最后一块。”陈轩将残碗贴上铜板,断口严丝合缝的瞬间,铜板突然腾起蓝火,龙纹顺着瓷片爬向玄鉴镜。镜面星图的光点炸开来,化作五道彩光——金木水火土,正好对应五行方位。
     “三物归位了。”王教授喃喃道,“龙窑的前半段在落马桥,窑尾藏在矿洞,这铜板就是连接它们的枢纽。”
     陈轩却盯着铜板背面的刻字。蓝火熄灭后,那里显露出与贯耳瓶相同的虹光,组成行完整的句子:“窑火不灭,瓷魂不死,三月初三,龙窑再现。”
     他掏出手机看日历,距离三月初三还有七天。
     这时,玄鉴镜突然投射出立体影像——那是座完整的龙窑,窑身横跨落马桥与三宝矿洞,窑顶的烟囱正冒着青烟,像是八百年前的窑火从未熄灭。影像里,个穿青布衫的老者正往窑里添柴,侧脸轮廓竟与陈轩有几分相似。
     “那是……玄山氏?”小林不知何时也赶到了,举着手机录下这幕。
     影像里的老者忽然转头,对着镜头笑了笑,将块刻着“土”字的瓷片放进窑火。火光腾起的瞬间,影像消失,青铜板与瓷片突然化作粉末,顺着矿洞的风飘向远处。
     陈轩望着掌心残留的金粉,玄鉴镜的星图已恢复如常,只有北斗第七星的位置,还留着抹淡淡的虹光。
     “三月初三。”他轻声道,“看来要再去趟落马桥了。”
     王教授摸着石壁上的窑痕:“龙窑再现……难道是说,这座窑会自己复原?”
     陈轩看向矿洞外的晨光,雾里的山峦像条蛰伏的龙。他忽然想起玄山氏手记的最后一页,那句被虫蛀了一半的话:“当五行归位,窑火重燃,流失的瓷魂,会顺着虹光回家……”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妻子发来的照片——女儿在幼儿园画了幅画,歪歪扭扭的龙窑上,飘着五道彩色的光,像极了刚才在矿洞里看到的虹光。
     陈轩忽然笑了。或许从八百年前起,这场跨越时空的约定,就早已写好了结局。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