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3章 胶州历史(一)[1/2页]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高山流水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夜色如墨,窗外的路灯晕开一圈圈温暖的光,我坐在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屏幕的光亮映在脸上。
     说来惭愧,我这生在胶州、长在胶州的人,竟从未真正静下心来,好好探寻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究竟藏着多少故事。
     以往每日穿梭在熟悉的街道,路过老城的青砖黛瓦,闻着巷子里飘来的胶州大白菜的清鲜、炉包的焦香,只当是寻常日子里的寻常景致,却忘了追问一句:这些寻常背后,是怎样的岁月沉淀,才酿成了如今独属于胶州的味道。
     tonight,终于有了一段闲暇时光,没有工作的催促,没有琐事的烦扰,我打开浏览器,输入 “胶州历史” 这几个字,像是要开启一场与故乡的深度对话。
     页面跳转,一段段文字、一幅幅老照片映入眼帘,那些尘封的过往仿佛瞬间有了温度,在我眼前缓缓铺展开来。
     原来,胶州的历史竟这般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三里河文化。
     我想象着几千年前,先民们在河边耕作、制陶,泥土在他们手中变成精美的器皿,烟火气在村落里袅袅升起,那是胶州最初的生命印记,也是我们这些后辈与故土最深的血脉联结。
     顺着历史的脉络往下看,胶州曾是重要的港口,明清时期的板桥镇,商船云集,帆影点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在这里集散,甚至还有外国商人远道而来,带来异域的商品与文化。
     那时的胶州,该是何等的繁华热闹?我仿佛能听到码头边搬运工人的号子声,能看到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能感受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的活力。
     难怪如今的胶州人,骨子里总带着一股开放包容的劲儿,原来这份特质,早已在千百年的港口文化中深深扎根。
     说起胶州的文化,最让我心头一暖的便是那些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
     胶州秧歌的鼓点一响,仿佛整个童年都鲜活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过节,街头巷尾总会有秧歌队表演,穿着鲜艳服饰的演员们扭着欢快的舞步,扇帕翻飞,鼓乐喧天,围观的人们笑着、闹着,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那时的我,总爱挤在人群最前面,眼睛紧紧盯着那些舞者,心里满是羡慕。
     如今在网上看到胶州秧歌的传承故事,知道有一代代艺人坚守着这份技艺,将它从街头巷尾带到更大的舞台,甚至走向全国、全世界,我心里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这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胶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乡愁符号。
     还有胶州剪纸,那些红纸在艺人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剪刀开合间,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便跃然纸上。
     小时候奶奶也曾给我剪过窗花,过年时贴在窗户上,红彤彤的一片,格外喜庆。
     那时只觉得好看,如今才明白,每一张剪纸背后,都藏着胶州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是他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针一线、一剪一刻地融入其中。
     这些非遗技艺,就像是一条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让我们即便走得再远,也能循着这些熟悉的文化印记,找到回家的路。
     越查资料,我对胶州的感情便越发深厚。
     原来我每日走过的胶州湾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胶州走向新时代的见证;
     原来我常去的少海湿地公园,曾是古胶州的重要水利工程,如今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原来我爱吃的胶州炉包,有着百年的历史,每一口焦香酥脆,都是传承下来的老味道。这片土地,每一寸都充满了故事,每一处都饱含着深情。
 

第243章 胶州历史(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