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9章 小学毕业[1/2页]

农村三代人 刘海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夏日的热浪,在田间地头,在金黄的麦田里,泛起波浪。金黄的麦穗,一个个颗粒饱满,垂下了头。
     到了麦秋,收麦子的时候了。
     国长夫妇,没有回来收麦子,而是给哥哥国增,打了个电话,让哥哥帮他收麦子,并让哥哥,除了交公粮之外,剩下的麦子,干脆都卖了吧,到时候,你再把卖麦子的钱给我。
     国长还说,也不白让你忙乎,我们一家,反正来天津军粮城了,以后家里的地,也不种了。我的那些地,你和咱爸爸,谁愿意种,就谁种吧。
     国增便将国长的话,转告给了爸爸文信。文信自知自己上了年纪,春兰又不干农活,自己一个人,哪能种的了那么多的地?再说了,如今种地,不管是播种,还是收庄稼,都是拖拉机干活,家里养的这头老黄牛,能拉多少车?种多少地?以前村上,家家户户养着一头老黄牛,现在呢,至少有一多半人家,都把牛给卖了。有拖拉机了,谁还养牛啊?
     父子二人,商量了一番,国增也怕父亲种太多地,再把自己的身体给累坏了。最终,国长的那些地,就都由国增来种。
     如今国增,家里的营收,除了种地打粮外,就是秀峦在餐具厂上班,还有自己每天赶大集,摆地摊,卖一元一件的小商品。
     但卖一元一件小商品,毕竟是薄利,薄利你就得多销,但即便自己,每天都会出门去赶集,可这集市上的顾客,往往都是村上的人,村上人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你想薄利多销,能销多少?一天下来,流水少的时候,只有几十块钱,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一百出头。再除去成本,车油钱,其实也赚不了多少。
     国增不禁,又为赚钱发愁。
     也正是在这时候,刘旭小学毕业,该升初中了。
     按照国增之前的预想,要把刘旭,送到县里的私立中学,去那上初中。但私立中学,学费高不说,还得交住宿费,还得每天在学校里吃饭,一日三餐,也是不小的开支。
     现在,自己每天卖一元一件,每天的收入,怕是负担不起,儿子三年私立学校的学费。
     如果按照儿子的意愿,上苏集中学,苏集中学是公办学校,不用交学费,也不用住校。每天只是中午,在学校吃顿饭,早饭和晚饭,都是在家里吃。按照三年算下来,上苏集中学,可能最多,需要个千把块的,就能下来。但如果上私立中学,那这三年,就得以万元起步计算。
     国增陷入了愁苦,一边是想让儿子,上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杜绝跟村子上,那些不学无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再有来往。一边却又是自己,囊中羞涩,物质经济上的窘迫。
     还有刘旭他自己,他就是想上苏集中学,就是想再到了苏集中学,成天的跟村子上的孩子们,一起玩,一起混,还想当班里的老大。国增真是害怕,儿子到了苏集中学,学习会一落千丈。
     苏集中学是什么地儿?国增又不是不知道。苏集中学这几年,可是出了名的校风不正,在苏集中学上学的,都是苏集镇,下面各个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野蛮,不服管教,成天的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还早恋搞对象。好学生到了苏集中学,都能立刻学坏,他们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期,正是叛逆的年纪,学好难,学坏还不容易?
     以儿子的脾气秉性,从小就坏,就好打架,就惹是生非,就讲什么江湖义气,就好出头挑事。到时候,再认识其他村子里,那些混二嘎杂子,刘旭还能好好学习吗?想到这些,国增真是担心。
     上小学,起码还在村子里,还有村上的老师,家里的家长管着,刘旭不敢胡来,出不了大格。一旦到了苏集中学,这不就是风筝脱了线,家雀出了笼吗?国增最了解自己的

第339章 小学毕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