贽公堂是唐代远庙,陆天明要祭拜宗祠,只有大员知道。
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曹文诏让五千骑军下马,把战马让给朝臣和亲卫营。
五千人去往苏州东边的郊区,苏州百姓突然听闻圣人祭祖,立刻欢呼起来。
陆天明骑在马背,夫人们都在身后,两侧亲卫密密麻麻,他也看不到其余人。
很快来到贽公堂,就是个四间房的小破院子。
这几个月的混乱不可避免波及此处,院里有流民曾借住。
苏州陆氏也不见了,但没人敢拆这里,灵璧侯反而维护过。
正堂一个塑像,一个无名无姓的祖牌,还有很多空位置,大概陆氏族人把牌位都拿去了嘉兴。
陆天明站堂口,亲卫火速摆祭品和香炉。
点燃三炷香,插入香炉,静静等待香灰掉落,身后的夫人和大臣却三跪九拜,五千护卫同样单膝下跪。
温体仁拿出一卷黄纸,大声朗读。
春季望日,后辈陆氏天明,携天地民心,谨以清酌庶羞,致祭于远祖,唐相陆公之灵前曰:
公少负奇才,早登廊庙。值唐室中衰,藩镇割据,公以孤忠撑持危局,以民为本,以道辅君。其奏议三十卷,聚古今之精英,为治乱之龟鉴;其天命在人之论,破谶纬之迷思,开事在人为之先声。
公之治道,在审群情、同欲恶。尝言理乱之本,系于人心,故劝君轻徭薄赋,均节赋税,使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
公之立身,在独身当邪,不避权贵。其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之节,令后世臣子汗颜。今之仕者,当效公之骨鲠,守公之清操,不以利害移其志,不以祸福动其心。
公之文治,在开卷了然,烛照治乱。《资治通鉴》引公议论三十九篇,长者近千言,皆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
今之治道,仍需取法公之策论:明是非、辨忠奸、恤鳏寡、安黎元。若能置公之论于坐隅,何愁天下不治?
呜呼!公之墓在吴门,千载之下,松楸郁郁,正气凛然。某等不才,愿承公之志,继公之业:于朝则痛自引咎以谢天下,于野则均节赋税以安兆民。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不负苍生,俯仰无愧。
伏惟公在天之灵,鉴此微忱,佑我邦家:风雨以时,岁稔年丰;四夷来服,海内义安。
尚飨!
温体仁念完,把祭文双手恭敬递给陆天明,后者直接放供桌,正好香灰掉落。
祭文不是瞎写,会登上轩辕报。
陆天明借陆贽的思想,在阐述未来的治国。
华夏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宗旨都不会脱离民本。
陆贽作为唐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思想家,书稿文集被五代十国和宋朝文人频繁借用,连《资治通鉴》也借用了大量篇幅。
他的治国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十二个字:治乱由人,不在天命。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广开言路,改过求治。均节赋税,养人资国。
话不会错,陆贽有陆贽的解释,唐朝、宋朝、明朝都各有引用和解释。
新朝也有新朝的解释,不用太在意
第1200章 江南的骨气(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