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王琳,一个读作大将军写作社会人的江湖大佬(下)[1/2页]

北朝求生实录 携剑远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接前文)
     古人有个习惯,活着的时候不对一个人下结论,等一个人死了,对他的评价就来了,此乃棺盖定论。
     北齐最终给王琳的待遇是:
     追赠王琳为都督十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特进、开府、录尚书事,谥号“忠武”,以辒辌车下葬。
     这就是给他的评价。
     可以说极尽哀荣。
     什么叫辒(wen温)辌(liang凉)车呢?顾名思义,就是能调节温度(一定范围)的车。(不得不佩服祖宗的造字水平)
     《史记》中记载,始皇崩于巡游途中,赵高与李斯谋划秘不发丧。
     “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辒辌车的原型。
     辒辌车为当时的皇家高级用车,它拥有双层推拉式设计的车窗,外面一层车窗的窗板上遍布着微小的孔洞,内层车窗则能开闭自如,这样的设计使车内温度能得到一定范围的调控。而说它是软卧是因为车内铺满了软垫,可坐可卧,不仅舒适而且制作精美。
     后来辒辌车变成了丧车,死去的人平躺在车里,送葬。是一种规格极为高大的送葬礼节。
     然后再说点题外话,古代谥号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分文谥、武谥,还有一种叫通谥。
     文臣,文字开头,一般后跟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字;
     武将,武字开头,一般后跟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
     而通谥则文武大臣皆可用,以忠开头,后跟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
     注意,关键部分来了。
     忠武,是通谥的最高荣誉。
     讲究的是“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
     我就举例说下历史上谥号忠武的有哪些人吧。
     历朝历代,谥号“忠武”,比较着名的有诸葛亮、王猛、段韶、高昂、高长恭、尉迟恭、郭子仪、韩世忠、岳飞、常遇春、张玉,等等等等。
     看看这是些什么人,无一不是历史评价正面的大腕人物。
     好了,言归正传,从身后事这方面来说,王琳也算是“死得其所”,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的,立体的。
     比如说上期说道的韦孝宽,除了是个极为优秀的战略家外,还是个超级大嘴巴,键盘侠,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骚包货。
     王琳也是一样。
     南北朝那个时候,是世家的时代,贵族的时代,就说武川镇的那些穷鬼们,混到后来也成贵族,垄断了上层的一切资源。
     王琳据说读书不多,又是兵家出身,他能走的路是不多的。
     当兵只能是炮灰。
     还会被上司打压,南朝军队里风气很差,招兵靠绳子去乡下捆,哪里有出头之日?
     最后他走了条什么路呢?
     枕头风路。
     他有个漂亮姐姐被萧绎纳为妾氏。
     这既是王琳的幸运,又是他的极大不幸。
     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个攀登的阶梯,可以青云直上,不幸的是,他必须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再也没有改换门庭的可能。
     所以说王琳的“忠”与其说是他的坚持,还不如说是背叛毁掉人设所承受的代价让他无法接受。
     这点从王琳手下陆纳反叛的事情上可以看得很明白,王琳绝非愚忠,危难时刻知道留后手,该退该妥协的时候,也舍得放下身段。
     这种人的“忠心”,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中年人无奈的妥协罢了,不说还好,说了就是一把泪。
     王琳的风格就是个人魅力,他就是一个平日里讲究忠义,身体力行的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王琳这一套,只有底层人民才吃,那些谋士是不吃的。所以王琳身边一直没有出色的幕僚,他也与南朝那些所谓诗书传家的世家没什么交往。
     这是他的命,简单说就是,成在底层,败在兄弟。
     王琳肯跟士兵和部下们深交,所以那些人愿意为他卖死命。王琳,一个读作大将军写作社会人的江湖大佬(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