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5章 子骞觉得他长这么大,没经历过这么丰富多彩的一天。[1/2页]

穿越大秦三岁半 青青小清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黄河这会其实还不叫黄河,大家都只叫它河水。
     经过众小弟长年累月的泥沙贡献,最终才得名黄河。
     其中最大的一个小弟,就是渭河。
     渭河的泥沙其实也不是自产的,也是来源于小弟。
     当然,沣河并不是贡献最大的小弟。
     沣河起源于秦岭,相对来说,水土保持算是比较好的。
     渭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泾水。
     所谓泾渭分明,在《诗经》里面都有记载。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水是在渭水的对比之下才显得浑浊,本身静止的泾水也是很清澈的。
     《诗经》的成书可是可以追溯到西周的。
     虽然,《诗经》里的诗句,是想借此比喻丈夫喜新厌旧。
     但是,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泾水的含沙量就已经开始上升了。
     等到大秦修了郑国渠,打通了泾水到洛水的通道。
     虽然浇灌了沿途的农田,同时也把大量泥沙带了过去。
     甚至有了“泾水一斗,得沙数升”的说法。
     等到刘猪猪继位,他一直以来都是自比始皇的,加上郑国渠确实让秦国得到了大量好处。
     想着始皇修得,难道他就修不得?
     就让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从池阳谷口到栎阳,修建了一条两百多里的白渠,最终汇入渭河。
     合称“郑白渠”。
     如此一来,泾水的河沙就顺着郑白渠,洛水和它自己,分三股注入了渭河。
     渭河:。。。。。。
     子婴想到这里,觉得沣水的拦沙坝建不建没那么紧迫。
     泾水的拦砂坝才是迫在眉睫的工程。
     而且泾水正好流经云阳,让扶苏在云阳段的泾水上建一个拦砂坝再合适不过。
     河沙可是建筑的顶好材料。
     经过水流的冲洗,河沙的结构变得稳定,含泥量很低。
     与水泥的其他材料混合,不会产生化学反应,造成材料腐蚀。
     能有效增强水泥的硬度和抗腐蚀能力。
     到时候,云阳又是产石炭,又是产河沙,还有学宫和五A级景区六国皇宫。
     经济起飞就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想到就去做,子婴决定今天晚上回去就写一份拦砂坝的修建企划书给他大父。
     主要,他也不懂朝中大臣谁最懂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交给他大父好了。
     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很多讲究,可不能靠他这模模糊糊的记忆去实现。
     搞不好是会出人命的。
     想完,一行人已经来到了地头。
     这次的红薯苗,算是把嵯峨村这一茬的产出苗全带来的。
     韩信还特意交代了程粟,等移栽完这茬,补上肥,就不许再剪苗了。
     后面得开始让它好好长叶子才行,不然要影响到红薯的产量的。
     如今已经立夏,在夏季的高温来临前,还可以有一段温和的的生长期,开始爬藤和长出大量的叶子。
     等经过夏季充分的光照,大量的叶子经过光合作用,就能生产出大量营养物质,输送到根茎之中存储,把块根养得胖胖的。
     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白天叶子利用阳光,猛猛生产,晚上块茎偷懒睡觉养秋膘。
     等到收获的时候,就能挖出一个个,白胖肥壮的红薯了。
     当然,这些都是子婴给韩信的指导手册上写好的。
     韩信也只是照做。
     不过块茎类作物的生产,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第145章 子骞觉得他长这么大,没经历过这么丰富多彩的一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