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世?一股冰冷的绝望攫住了他。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莲社成员中蔓延。赵妄赵无稽在家中画室,正对着自己往日画的那些讥讽僧侣的画作发呆,忽觉后背一阵奇异的麻痒刺痛。他惊恐地冲到铜镜前,费力地扭头看去。镜中映出的景象让他如遭雷击——他那光洁的后背上,竟也隐隐浮现出纵横交错的墨线!起初只是淡痕,如同新墨未干,但很快,那墨线便深深凹陷下去,形成笔画清晰的经文!他怪叫一声,画笔脱手掉落,颜料溅了一地。
紧接着,是莲社里另一个常客,平日最爱嘲笑持戒僧侣“迂腐不化”的周姓子弟。他在秦淮河畔花船上饮酒作乐,酒酣耳热之际,被一个相熟的粉头在背上轻轻拍了一下。就是这轻轻一拍,周姓子弟竟如同被烧红的烙铁烫到一般,猛地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发出杀猪般的惨叫!他反手撕开自己的锦袍,露出后背——那里赫然也浮现出大片经文,粉头那一拍,正拍在经文之上,如同直接拍在了他裸露的神经上!
短短数日之内,莲社核心的七八位成员,无一幸免!每一个人的背上,都浮现出或清晰、或模糊,或大段、或片段的佛经文字!《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正是他们曾经肆意曲解、恶毒嘲弄过的那些经文!这些文字如同活的烙印,深陷在他们的皮肉之下,带来日夜不停的麻痒、刺痛,以及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皮肉与身体正被强行剥离的恐怖感觉。往日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名士”们,如今个个面色青灰,眼窝深陷,走路佝偻,如同背负着千斤重担的囚徒。金陵城中,关于“莲社遭报应”、“背生经咒”的流言,如同长了翅膀的毒虫,迅速扩散开来,引得人心惶惶。
李慕玄彻底崩溃了。他再也不敢踏入莲社精舍一步,那地方如今在他眼中,已与修罗地狱无异。他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白日里,他躲在城中最偏僻的客栈角落,门窗紧闭,用厚厚的帘幕遮挡光线。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惊跳起来。他不敢看任何写着字的东西,尤其是佛经,总觉得那些墨字会突然扭曲、滴血。夜里,他噩梦连连,每一次都是那被无数枯手撕扯分食的可怖场景,醒来后浑身冰冷,如同刚从冰窖里捞出。
那如影随形、日夜不停的诵经声又回来了!不再是钱通一个人听到的低语,而是如同千军万马在他耳边齐声念诵,宏大、冰冷、充满审判的意味。每一个音节都像冰冷的凿子,狠狠凿在他的头骨上。他拼命捂住耳朵,用头撞墙,但那声音仿佛直接响在他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
更可怕的是背上的异动。起初只是麻痒,如同虫蚁爬行。很快,就变成了持续的、越来越清晰的刺痛,仿佛有无数根烧红的针,在皮肉之下沿着那浮现的经文笔画,反复穿刺、灼烧。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背上的皮肤变得异常紧绷、干燥,像一张被过度拉伸、烘烤的羊皮纸。每一次穿衣摩擦,都带来一阵钻心的锐痛。他甚至能感觉到那皮下的经文在微微搏动、膨胀,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在汲取他的血肉生长!
“要剥下来了……要剥下来了……”这个念头如同毒蛇,死死缠绕着他的心神,啃噬着他最后一点理智。他看着铜镜中自己憔悴如鬼的面容,看着背上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凸起的诡异经文,巨大的绝望和恐惧终于压垮了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逃!必须逃!逃离金陵!逃离这些同样在等死的“社友”!逃离这无处不在的诵经声!逃离这随时可能将他剥皮拆骨的诅咒!
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李慕玄如同丧家之犬,只带着几件换洗衣物和一点散碎银子,仓皇地溜出了金陵城。他甚至不敢走官道,只拣荒僻的小路,漫无目的地向北奔逃。他不知要去哪里,只想离那梦魇之地越远越好。一路所见,任何一座寺庙的飞檐,任何一个僧侣的身影,甚至路边一个简单的佛龛,都能让他惊骇欲绝,如同见了鬼魅,立刻远远避开,绕道而行。
风餐露宿,担惊受怕。不过几日,李慕玄已是蓬头垢面,形销骨立,衣衫褴褛,比最落魄的乞丐还要狼狈三分。背上的刺痛日益加剧,那皮肉分离的感觉越来越真实,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后背,带来撕裂般的痛苦。诵经声如同附骨之蛆,日夜在他脑中轰鸣。他感觉自己像一截正在被掏空、被风干的朽木,离彻底崩溃只差一步。
这一日黄昏,他踉踉跄跄逃到了一片荒凉的山野。乱石嶙峋,荆棘丛生,杳无人烟。夕阳的余晖给嶙峋的山石镀上一层凄冷的血色。李慕玄又累又饿又怕,精神恍惚,一脚踏空,从一处陡坡滚落下去,摔进了一个浅浅的、布满碎石的山坳里,昏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冰冷刺骨的山风将他吹醒。他浑身剧痛,尤其是后背,仿佛被无数把钝刀反复切割。他挣扎着想爬起来,却感觉身体像散了架。就在这绝望之际,一个低沉、嘶哑,如同砂石摩擦般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他头顶响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施主这身‘贝叶,铸得何其艰难。”
李慕玄吓得魂飞魄散,猛地抬头!
只见山坳上方,一块突兀的黑色巨石边缘,不知何时竟端坐着一个人影!残阳如血,给那人影镶上了一圈模糊而诡异的金边。
那是一个老僧。
极其枯瘦,穿着一件打满补丁、几乎看不出原本颜色的破旧袈裟。最令人心悸的是他的面容——如同刀劈斧凿般沟壑纵横,布满风霜刻下的痕迹。他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的位置,只剩下一个深陷的、黑洞洞的窟窿,边缘的皮肉萎缩纠结,如同干瘪的树皮。仅存的那只右眼,却异常清澈明亮,深邃得如同古井寒潭,此刻正静静地俯视着山坳里狼狈不堪的李慕玄。那目光里没有悲悯,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平静。他枯瘦如鹰爪的双手,正结着一个简单的禅定手印,放在胸前。
“啊——!”李慕玄发出一声非人的惨嚎,连滚带爬地向后退缩,后背重重撞在冰冷的山石上,痛得他眼前发黑,“鬼!鬼啊!别过来!别过来!”他抓起地上的碎石,胡乱地向那独眼老僧的方向掷去,碎石无力地落在老僧身前几尺远的地方。
独眼老僧对李慕玄的惊恐和攻击恍若未见。他那只独眼的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李慕玄因挣扎而掀起的破烂后襟处。那里,一片暗黄、布满凸起黑色字迹的皮肤,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口业如刀,自斫其身。”老僧的声音依旧嘶哑低沉,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打在李慕玄的灵魂上,“谤法谤僧,轻贱三宝。这口中喷出的毒焰,终将自身焚为灰烬。尔等将无上妙法,视为谈资笑柄,曲解糟蹋,可知那字字句句,皆是般若真金?尔等轻慢僧伽,讥讽持戒,可知那一袭袈裟,乃是忍辱衣,是解脱幢?”他微微摇头,那只黑洞洞的眼窝在暮色中更显幽深,“口业所铸,身成贝叶。这背上的经文,便是尔等亲手刻下的罪业碑文。剥皮之苦,正是尔等昔日口舌造业时,加诸他人心魂之上的无形刀斧,如今悉数反噬己身,分毫不爽。”
“贝叶?”李慕玄浑身剧震,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他猛地想起了那个可怕的梦——自己化身巨大经卷,被无数僧侣撕扯分食!难道……难道这背上要剥落的皮……就是……
“不!大师!高僧!菩萨!救救我!救救我啊!”李慕玄所有的恐惧、所有的绝望、所有残存的求生欲,在这一刻轰然爆发。他再也顾不得什么名士风度,什么读书人的体面,如同最卑贱的虫豸,手脚并用地向山石上的老僧爬去,涕泪横流,额头在冰冷的石地上磕得砰砰作响,“我知道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谤佛谤僧了!求您大发慈悲,救我一命!求您把这经文去掉!把这诅咒去掉啊!”他语无伦次地哭喊着,声音嘶哑破裂,充满了最原始的恐惧和哀求。
独眼老僧依旧端坐不动,那只独眼平静地看着脚下磕头如捣蒜的李慕玄。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悲悯,也无厌恶,只有一种看透世情轮回的漠然。
“因果已成,如影随形。刀斧加身,岂是求饶可免?”老僧的声音淡漠得不带一丝波澜,“这剥皮剜肉之苦,便是尔等昔日口业所化的刀兵地狱,提前现前。求饶?晚了。”他那只独眼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李慕玄的皮肉,看到了他背上那正在与身体做最后剥离的“人皮经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老僧的话锋极其轻微地一转,那只独眼中似乎掠过一丝极其复杂、难以言喻的光芒,像是寒潭深处掠过的一道微不可察的涟漪,“苦海沉沦,回头一念。身虽受报,灵性未绝。这无边苦楚,未尝不是……回头之岸?”最后几个字,他说得极其轻微,仿佛一声叹息,消散在越来越浓的暮色和山风之中。
李慕玄完全听不懂老僧后面那如同偈语般的话。他只听到了“晚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如同最后的丧钟,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破灭!巨大的恐惧和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吞噬。他停止了磕头,身体僵直,保持着匍匐在地的姿势,眼神彻底涣散,口中发出嗬嗬的、毫无意义的抽气声,涎水混合着泥土,顺着嘴角流下。他的神智,在这压倒性的绝望中,终于彻底崩溃了。
就在这时,遥远的天际,金陵城的方向,一道惨白刺目的闪电猛地撕裂了浓重的暮色,如同天神的利剑劈开了沉沉夜幕!紧接着,一声撼天动地的炸雷轰然爆响!
“轰——咔!!!”
雷声滚滚,如同万千战车碾过天穹,带着毁灭一切的威势,震得整个山野都在簌簌发抖!狂风骤起,卷起漫天沙石枯叶,发出凄厉的呜咽。
李慕玄被这突如其来的天地之威惊得一颤,茫然地抬起头。就在雷光闪耀、照亮天际的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极其遥远的地方——金陵城的上空,隐隐有数道刺目的火光冲天而起!火光之中,似乎还夹杂着几个模糊扭曲、正在疯狂挣扎的人形轮廓!紧接着,几声微弱的、却充满了世间最极致痛苦的惨嚎,仿佛跨越了遥远的空间,被狂风裹挟着,隐隐约约地送入了他的耳中!那声音凄厉绝望,如同地狱深处传来的哀鸣,正是钱通、孙诳、赵妄等“莲社”核心成员的声音!
雷光转瞬即逝,火光和人影消失无踪,惨嚎声也被隆隆的雷声和呼啸的风声吞没。但李慕玄的眼前,却仿佛永远烙下了那恐怖的一幕——他的“社友”们,在烈火中惨嚎、扭曲、化为飞灰!
“烧起来了……烧起来了……”李慕玄蜷缩在冰冷的山石间,浑身筛糠般剧烈颤抖,牙齿咯咯作响,眼神空洞地望着金陵城的方向,反复念叨着这几个字,脸上混合着极度的恐惧和一种怪异的、如同解脱般的麻木。
惊雷过后,豆大的雨点开始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很快就连成了瓢泼之势。冰冷的雨水浇在李慕玄头上、身上,将他彻底淋透。他却浑然不觉,依旧蜷缩在那里,口中念念有词,时哭时笑,状若疯魔。
山石之上,那独眼老僧的身影不知何时已悄然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只余下山风呼啸,冷雨如注。
李慕玄疯了。
他就这样在荒山野岭间游荡,如同一个真正的孤魂野鬼。饿了,就扒拉些草根树皮,甚至和野狗争抢一点腐食;渴了,就喝山涧里的浑水、坑洼里的雨水。他蓬头垢面,衣衫早已烂成了碎布条,勉强挂在枯柴般的身体上。最显眼的是他背上,那大片暗黄、布满凸起黑色经文的皮肤,在风吹日晒下变得更加干燥、紧绷,边缘处甚至出现了细微的卷曲,如同即将剥落的树皮,在破衣烂衫间若隐若现。
他彻底忘记了“李慕玄”是谁,忘记了“莲社”,忘记了金陵城的繁华。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两样东西:深入骨髓的恐惧,以及……僧侣。
任何与僧人有关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极端的反应。远远看到寺庙的飞檐斗拱,他会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发出凄厉的尖叫,连滚带爬地躲进最深的草丛或石缝里,瑟瑟发抖,直到那“可怕”的建筑消失在视线之外。若是不巧在路上迎面撞见一个真正的行脚僧人,那景象更是骇人——他会如同被无形的重锤击中,猛地扑倒在地,四肢着地,额头死死抵在肮脏的泥土里,浑身剧烈地颤抖,口中发出含糊不清、却充满了极致恐惧和卑微哀求的呜咽:
“啊!……饶命!……菩萨饶命!……不敢了……再也不敢了……剥皮……痛啊……痛……”鼻涕眼泪糊了满脸,混着泥土,狼狈不堪。他就那样死死趴着,直到那困惑不解的僧人远远走开,才敢抬起头,眼神依旧涣散,脸上带着劫后余生般的呆滞和茫然。
他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流浪,从荒山到破败的村落,从村落又到更远的、陌生的城镇边缘。他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居士”、“背经疯子”。顽童会朝他扔石子,路人会掩鼻绕行,投以厌恶或怜悯的目光。但他浑然不觉,只活在自己那个充满诵经声、撕扯感和无尽恐惧的世界里。
一年后的某个冬日。寒风凛冽,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李慕玄流浪到了一座颇有名气的古刹所在的山脚下。他蜷缩在一处避风的残破山亭角落里,怀里抱着几根捡来的枯枝,似乎想以此汲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暖意。他眼神呆滞地望着亭外萧索的冬景,嘴里无意识地喃喃着:“剥皮……经……火……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山道上,远远走来一队僧侣。为首的是一位须眉皆白、面容清癯的老和尚,身披大红袈裟,手持九环锡杖,法相庄严。身后跟着几位年轻僧人,个个神情肃穆。他们是受邀前往古刹讲经的高僧大德。
李慕玄浑浊呆滞的目光,捕捉到了那抹刺眼的红色袈裟。
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他枯瘦的身体猛地一僵,浑浊的眼球剧烈地转动起来,恐惧如同潮水瞬间淹没了那点可怜的呆滞。他发出一声短促而尖利的抽气,手脚并用地从山亭角落爬了出来!动作之快,与他平日的迟滞判若两人。
他冲到山亭外的泥地上,毫不犹豫地,五体投地!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坚硬、混杂着碎石的冻土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他破烂的衣衫根本无法遮蔽身体,后背那片暗黄、布满凸起黑色经文、边缘已然干裂卷曲的皮肤,完全暴露在凛冽的寒风中。那皮肤紧贴在嶙峋的脊骨上,如同一张被强行绷在骷髅架上的、写满罪孽的陈旧羊皮纸。
“饶命……菩萨饶命……不敢谤了……再也不敢了……痛……痛啊……”他含糊不清地哭喊着,声音嘶哑破裂,充满了最卑微的乞怜。身体因极度的恐惧和寒冷而剧烈颤抖,每一次磕头都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额头很快就在冻土上磕出了血印,混着泥土,一片狼藉。
那队僧侣被这突然冲出来、行如此大礼的疯乞丐惊住了。年轻僧人们面露惊疑,停下了脚步。为首的老和尚却神色不动,目光平静地扫过地上那卑微颤抖的身影,最后落在他背上那片诡异可怖的皮肤上。老和尚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蹙,那双阅尽世情的眼中,似乎掠过一丝了然的悲悯,旋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
老和尚没有上前,也没有出言安抚。他停下了脚步,双手缓缓合十,对着那匍匐在地、磕头不止的疯癫身影,极其庄重地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问讯礼。动作舒缓而充满慈悲的仪轨。
行礼完毕,老和尚不再停留,手持锡杖,步履沉稳地继续向山上古刹行去。年轻僧人们虽满心疑惑,也连忙合十跟上。
山风呼啸,卷起地上的枯叶和尘土,扑打在依旧匍匐在地、额头抵着冰冷泥土的李慕玄身上。
就在那老和尚合十行礼、转身离去的瞬间,一直如同被无形枷锁禁锢、只剩下恐惧和机械磕头动作的李慕玄,身体猛地一震!
他那双因长期疯癫而浑浊涣散、如同蒙着厚厚灰尘的眼眸深处,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极细微的石子。一点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极其陌生的光芒,如同寒夜中濒临熄灭的残烛,极其艰难地挣扎着,想要穿透那厚重的、由恐惧和业障编织的迷雾,挣扎着亮了一下。
那是什么?不是恐惧,不是麻木,不是疯狂……那一点微弱的光芒,像是一滴冰冷的雨水,意外地落入了滚烫的油锅,激起了短暂而混乱的涟漪——是困惑?是茫然?还是……一丝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更无法承受的、源自灵魂最深处的……刺痛?
这感觉一闪而逝,快得如同幻觉。那点微弱的光芒瞬间被更浓重的恐惧和麻木吞噬、覆盖。李慕玄的身体依旧在寒风中剧烈地颤抖着,额头死死抵着冰冷肮脏的泥土,口中依旧无意识地、含糊地重复着那些浸透了血泪的呓语:“痛……不敢了……饶命……”
只是这一次,那麻木重复的呓语声里,似乎极其短暂地、极其微弱地……哽了一下。像是一根生锈的琴弦,被无意间拨动,发出了一声喑哑的、不成调的悲鸣。
寒风吹过山亭,卷起几片枯叶,打着旋儿,无声地飘向远方。
喜欢。
第141章 经蠹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