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北平。
暮色中的东单牌楼一带华灯初上,铺面陆续挂起灯笼。叫卖声、车马声、留声机里周璇的嗓音混杂在一起,织出一幅繁华市井图。可若细看,便会发现这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山田洋行”“松本屋”“东亚药房”……一块块日文招牌悄然林立,穿插在中式建筑之间。穿和服、踏木屐的男子三三两两走在街上,有些谦逊低头、有些却昂首阔步,目光审视着这座千年古都。
“他娘的,小日本又多了!”穿着旧警服的老王蹲在街角馄饨摊旁,低声骂了句,“去年这时才多少?现在倒好,一条街走出十个东洋人!”
卖馄饨的老张头擦着碗,眼皮都不抬:“少说两句吧王警官,人家是来做生意的。”
“做生意?”老王冷笑,“你见过哪家洋布行天天有穿军靴的人进出?”
老张头手一顿,叹了口气,没再接话。
这样的对话在1936年的北平并不罕见。自《何梅协定》签订后,日本势力在华北迅速扩张。据统计,1935年4月底,北平有日侨1661人,而到1936年底,这个数字已激增至4478人——一年半时间,暴涨近两倍!
他们明面上是商人、职员、学者,甚至还有开诊所的“医生”。但背地里,许多人却干着见不得光的勾当。
北平城的东单牌楼一带,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入了秋,天色暗得早,才过申时,各家商铺就已点起了灯。众多招牌中,属“山田洋行”最为惹眼——门面开阔,装潢气派,橱窗里陈列着五光十色的东洋绸缎,引得不少太太小姐驻足。
店掌柜山田一郎是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穿着体面的西式西装,操着一口流利的北平官话,见人先带三分笑。伙计们更是训练有素,对顾客殷勤周到,对外人也彬彬有礼。任谁看了,都要赞一声“规矩买卖人”。
然而在这光鲜表象之下,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王警官,您说这山田洋行,是不是有点邪门?”
第504章 东单牌楼下的阴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