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一声。
虽然想法有些天真,但纵观华夏历史,倒显得无比真实。
“但也得做些准备才行……”
望着又破了一个大洞的屋顶,林洛思绪又逐渐漂浮到,程淮临行前,嘱咐他的最后一句话。
“文曲星君转世一说,是利,亦是弊,是福,亦是祸,还望神君大人保重!”
…………………………
程淮离去之后,便通过书信,寻来同窗好友,同为儒家学子的郭晟。
而并未出仕的郭晟从程淮口中得知前因后果之后,当即拍板,答应了下来。
由此,王家村也迎来了第一位学堂老师。
又是数日,五名老兵也赶到了王家村,并还额外带来了二十具铁甲,二十把铁刀。
也不知程淮是如何说服马文才,才能让其将此等军物都敢下发。
而在郭晟与老兵先后到来之后,林洛当即安排起来。
王家村内三岁至十二岁孩童,上午习文,下午习武。
还从村内选拔出二十名精壮,更是全天跟随着老兵们学习攻伐之术。
一晃又是一年秋。
林洛也已经四岁。
干旱,仍旧席卷北漳州。
但新昌县内,却受损极微。
程淮通过儒家渠道,也将养鱼法流传出去,但书信里却没有明言此法出自谁手。
不过儒家势弱已久,被打压期间甚至不准入仕为官,即使新皇登基,取消了对儒家的一应惩戒,但各地仍旧不敢录用儒家学子。
因而导致,即使养鱼法已经流传出去,可真正实施的地方却极为有限。
不过新昌县内,也不知马文才是因为政绩、亦或者看到自己那空空如也的府库受了刺激,还是真的被程淮给说服了,新昌县治下在马文才的带领下,再度用光县衙府库,开拓出了几百亩鱼塘出来。
而这一天……
在得知朝廷再度派遣官差,加征赋税之后,林洛心里顿时忍不住一惊。
原本赋税便是一人三百三十斤粮,去年已经加征至一人五百斤粮食,而今年再加,已然达到了一人六百五十斤!
王家村还好,田地已从最开始的五百亩,开拓至八百亩,而王家村的人口,虽说从去年春的三百余人,涨至了如今的四百余人。
即使排除今年的新生儿之后,有三百六十人需要缴纳赋税,但最后也能剩下个十多万斤粮食。
但外界……恐怕就难了。
更何况如今连续三年大旱的北漳州!
望着手里程淮传递过来的书信,林洛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想起当日程淮那一句话。
随后,林洛通知整个王家村,今后‘神君大人,亦或者‘文曲星君转世等称号,切莫再提。
若是太平盛世,这名头或许能为他带来不少利益,这也是他之前所想。
但眼下,见过书信之后,林洛却差点惊出一身冷汗。
…………………………
受再度加征赋税影响,北漳州境内已然有无数难民四下逃亡。
连年大旱,颗粒无收,若不逃亡,也唯有一死而已。
王家村,也迎来了一批,一百余人左右的难民。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林洛还是让村长接纳了这一批难民。
目前王家村内粮食还有富裕。
钱也因为有傅荆带领着十三个学艺渐精的学徒制作木具售卖,如今在买了不少的斧头,铁镐等工具之后,也存下了两百三十余两银子。
而村东的煤矿资源,林洛毅是安排人手挖掘,如今村内经过一年开采,也存了大约三吨的煤矿,按一斤七十铜算,整整价值四千多两银子!
各方面看来,王家村似乎一片欣欣向荣,但……唯独人手不足。
村南村西开荒需要人手,村东煤矿挖掘也需要人手!
而这一批难民里,却不乏青年男女,虽然眼下一个个饿的皮包骨头,但若是吃饱了,也能多出一份力来。
所以林洛才选择接纳了他们。
…………………………
“俺李家村李强,代李家村的村民们,多谢王村长仗义相助!今后,我们必定会将王家村,当做是自己的家乡,回报王家村的大恩大德!”
村口外,一枯朽老人,热泪盈眶的拉着王先阳的手,不住的感激道。
而身后难民,亦是眼含热泪的跪倒在地,行着大礼。
躲在一旁角落的林洛,看着这一幕,心情却显得有些复杂。
他不过是考虑到付出与收获间存在一定利益,才选择留下这一批难民而已……
可眼下,他却有所动摇了。
原来这世间,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用于用利益去考虑的……
第13章 再加征,难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