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赶路了。
早上的风还有点凉,君如夜低头看了眼怀中的人,破天荒的说了句,“公子先睡会。”
如意根本睡不着,她脑中是临行前父皇、王太常还有她坐在一起说过的话。
三个人面前是一副大大的堪舆图,上面不仅有燕国,更有姜、赵、田氏跟越,庆禾帝指着姜国西南边境连绵的山脉说道。
“看,姜国的济水河从此处过来,到了甘州,此水分流,一支往东,另一支则成了咱们大燕的清河……”
清河过了甘州,本也是要往东去的,庆禾三年,庆禾帝命人开凿了运河,运河经云州、卫州等一直到了燕国腹地在靠近燕都的平县内通过,然后继续向南,一直到了物华天宝的府州。
运河初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朕那时候一年都不敢做新衣服。”
王太常笑,可不是么,连先皇后娘娘的嫁妆都用光了。
可是后来就好了,运河一经运用起来,国家渐渐变得富裕了。
“姜四,若不是……,朕还是挺佩服他的。”姜四前年上书姜王,言要在济水河建水坝,水坝若真的建立,对姜国是鸡肋,可对燕国来说,则不亚于被扼住了咽喉。
王太常嗤笑,“他有这个心,可没这个钱。”大坝那是一两二两银子能建立的吗?没有个千万两都别动这个心思,这一点也不比建立运河花费少。
如意则指着济水河南侧的连绵的山脉说,“儿臣觉得此处有可取之处,父皇以为如何?”
若是济水河划给燕国,对姜国损失不大,对燕国来说却有莫大的好处,这就譬如一口井,在邻居家里,你若是用水,总归别扭,不若圈在自己家里,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王太常哈哈笑,“这好处只怕对姜国来说,太过便宜他们了。”
庆禾帝摇了摇头,“姜国……只怕还有乱子,朕只怕这乱子不够大……”
如意接了一句,“蚕食鲸吞比打草惊蛇要好。”
父女俩都是想浑水摸鱼的意思,却不想将事情搞大,王太常也点头,“这样也好,免得他们又拧成一股绳来对付咱们……”
庆禾帝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他声情并茂的写了两封信,并嘱咐如意见机行事。
王太常老胳膊老腿不适宜前行,不过他推荐了老成国公高素,庆禾帝又招了高素进宫,高素人老心不老,有这好事,自然要提携自家孙子。
没几日,高素便带着嫡孙高谦、庶孙高珂一起北上,名曰祭祖,带着数百家下人乘船往卫州而去,他的家下人之中又有如意特意指的尚工局里头神机营里的精锐,光这些人便占了一多半。
如意闭着眼睛,脑子却在不停的转,国家弱了,是谁也要来欺负欺负的。
这就如同那些乡下过的穷困得人家,越穷,也就越叫人看不起,没人愿意帮扶,却有人不停的去踩踏,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而国与国之间,少有锦山添花雪中送炭,多是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这是连平民百姓都知道的事,起码姜国乱起来,燕国人就没有不高兴的。
不是没有正人君子觉得这样做不对,可惜,正人君子挨了坑,也知道厉害,不管是农夫与蛇,还是东郭先生,受了一次难,若是侥幸不死,肯定不会这样继续蠢下去。
钱太傅有君子之风,对于阴谋诡计相当厌弃。
可另一方面他也敬佩管仲这样的人物。齐桓公有政治抱负,却没有决心,问管仲,管仲说如果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如果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
连钱太傅都佩服,“国强者,先得民心;民心何处?民富则心聚。”
而民富,自然要开源,正如管仲所说的,要开发山林、盐业、铁业,发展渔业,增加人们收入,人民收入上去了,国家自然也跟着受益。
燕国在几个国家中间,盐要从东边田氏那边用粮食换买,马匹要从姜国用粮食换买,主要的饮用水源头还不在自己国家境内,而赵国多山林多矿产,南边的越又盛产药材。
唯独燕国,在四国中间,属于不上不下,好在前头几任皇帝都算是勤勉,国内民众生活还算凑合。
莫说庆禾帝与姜四有了大仇,就是如意自己,也决不喜欢这样毒蛇一般的存在,所以此行,她定要好生的扯一扯姜四的后腿,也不能光被动挨打啊。
再说,若真叫姜四成了姜国下一任皇帝,燕国才真正危矣。
燕国没有吞并姜国的雄心,但姜四一定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与他相比,姜末黎简直不值一提。
马背上急行并不舒服,天明之后,君如夜估摸着时辰,叫众人下马,换马,同时也各自吃点干粮,就算他们能在马上吃,可马也要吃点草喝点水。
第七十九章姜皇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