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6章 赵构之死,史上第一昏君竞争者,历朝皇帝痛骂,大宋庆祝[2/2页]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张石坚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喝多了,醉醺醺地向赵构许诺,要进二十万两白银给赵构。
  等酒醒后,赵昚居然忘了!
  但赵构可没忘。
  赵构不但没忘,还经常对吴太后抱怨,说赵昚这小子当皇帝久了,连孝道都没了。
  吴太后自然是知道赵构贪财本性的,干脆从她自己的私房钱里拿了二十万两出来给赵构,算是了结此事,给皇帝赵昚圆场。
  俗话说得好,帮忙不告知,人情全白做。
  过了一段时间,吴太后有意无意,把这件事情暗示给了赵昚。
  她倒也不是想要钱,就是告诉赵昚,皇帝你看母后多爱你,这种事情都帮你了,二十万两也不心疼就拿出来了。
  赵昚自然对吴太后大为感激,又在当年吴太后生日时,一口气进献给吴太后四十万两。
  赵构的奢靡程度是极为惊人的,以至于等赵构死后不到一年,德寿宫从南宋国库中的支出竟然足足减少了将近五十万两。
  这还是赵构死后已经遣散了大量德寿宫嫔妃、宫女、太监的结果。
  若是按照赵构在世时的人数规模和品级,一年的支出还远不止五十万两。
  可如果仅仅以为是靠着赵昚和南宋国库的奉养就能让赵构满足,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错,这还不够!
  赵构为了敛财,很快就想出一个办法。
  酿酒!
  北宋是禁止民间私自酿酒的。
  想要酿酒,那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许可。
  所以在宋朝,卖酒属于暴利行业,可以和盐、铁等官方垄断行业相提并论。
  赵构大笔一挥,直接让两浙转运使每年送糯米五千石到德寿宫,专门用来酿酒。
  五千石这个数字猛一听似乎没啥。
  可如果把它换成现代社会的斤,按照一宋斤等于640克计算,那这五千石就等于现代的四十九万又两千斤整。
  一年四十九万斤糯米的酿酒生意,还是在南宋这个古代的朝代,还是暴利行业,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但还是不够。
  于是赵构又把脑筋打到了“免税”上。
  南宋时期,一开始是因为需要和金国作战,不可避免的就要加税。
  等到后来秦桧上台,各种苛捐杂税就越来越多了。
  赵昚上台当了皇帝之后,因为需要整军备战,加上每年还要供奉大批支出给赵构的德寿宫,所以绝大部分的苛捐杂税都没有取消。
  士大夫们当然是不需要担心这种事情的,“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嘛。
  苛捐杂税都是皇帝和士大夫一起商量制定的,用脚趾头也能想到,这些税怎么样也不可能收到士大夫们的身上。
  但平头百姓和那些做生意的,可就苦不堪言了。
  尤其是商业税,在宋朝可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税种。
  宋朝也是极其罕见的,商业税收入超过了农业税收入的华夏古代王朝。
  赵构在宦官们的劝说下,就动起了这方面的歪心思。
  之前因为酿酒的缘故,赵昚特地下了一个诏令。
  凡是德寿宫的产业,一律免税!
  在赵昚和朝廷士大夫们看来,赵构无非就是折腾一个酿酒坊,免个税完全无所谓的,每年不也就那么几千一万两么。
  然而赵构很快就把这个免税特权给玩坏了。
  他派出宦官们去和那些生意人接触。
  只要这些商人每年交一笔钱,那么德寿宫就承认商人的生意是德寿宫的产业,让这些商人获得免税的权利。
  当然,这笔钱肯定是要比商人们正常缴纳给朝廷的钱要少一些的。
  商人们当然非常愿意啊。
  一方面能少交税,另外一方面还能攀上太上皇帝赵构的大腿,谁不愿意谁是傻子!
  结果就是,临安乃至南宋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在德寿宫外面排得人山人海。
  短短几年时间,悬挂着德寿宫旗帜的各种商铺、船队、车队在南宋各地比比皆是。
  在临安府中,将近一半的店铺全部悬挂了德寿宫的旗帜。
  甚至,就连临安府专门运载粪便去城外农田贩卖制肥的船只,也特么挂了赵构德寿宫的旗帜!
  这下子,赵构爱财的名声也自然传遍天下,引为笑料。
  但赵构完全无所谓。
  官员们对此自然也是颇为意见的,就连曾经给赵构写诗称赞德寿宫风景的汪应辰都觉得太过分了,上奏赵昚希望能杀一杀这些歪风邪气。
  赵昚对此固然是心知肚明,但他也懒得去管,就敷衍了事。
  后来汪应辰屡次上奏,把赵昚搞烦了,干脆直接把汪应辰贬官外放。
  这下子,再也没有不识趣的官员敢在这件事情上进谏了。
  也就是只能在看到插着赵构德寿宫旗帜粪船的时候,心中骂几句“成何体统”而已。
  敛财到了这个地步,即便是历数华夏五千年来数百位皇帝,赵构也能算得上是其中的“顶流”了。
  像什么古代四大名着中《红楼梦》描写的奢靡场景,和德寿宫之中真正的生活景象相比,也就是不入流的东西罢了。
  大观园?比不上德寿宫一根!

第636章 赵构之死,史上第一昏君竞争者,历朝皇帝痛骂,大宋庆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