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6章 信心满满的刘启,目瞪口呆的刘邦[1/2页]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张石坚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到这里,汉初世界之中,刘邦忍不住哈了一声。
  “这小子,口气这么大?”
  刘恒摸了摸鼻子,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怎么有点朱允炆的感觉呢?”
  换别人,刘恒的性格不会这么直接。
  但这金幕中的汉景帝刘启可是刘恒的儿子,老爹吐槽儿子自然百无禁忌。
  萧何表情也是颇为古怪,摇了摇头。
  “法家……”
  曹参啧了一声。
  “呵,儒家……”
  汉初君臣对法家思想,抱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态。
  大秦就是法家立国,亲眼经历和目睹秦朝灭亡的汉初君臣,自然对法家避之不及。
  问题是,让汉初君臣们无中生有创立一个新制度来,他们也做不到啊!
  刘邦起事前是个混混,萧何、曹参都是大秦县衙中层吏员,连“官”都算不上。
  陈平是个吃软饭的,周勃给人在丧事上吹箫奏挽歌,樊哙是个杀猪的屠户,灌婴是个卖布的。
  吕家这边,也就是个当地县城上大一点的地主家庭,而且还是那种被排挤得连老家都待不下去只能跑路去沛县的失败者。
  汉初群臣唯一称得上“高知分子”的人是张良,正儿八经战国七雄中韩国丞相的直系后代。
  但问题是,韩国的主流思想也是法家……
  只不过韩国法家传承来自于申不害和韩非,并不像秦国那样主要来自商鞅。
  至于黄老学派,也就是道家,本身没有在任何一个历史上的国家成功执政过,讲究的又是“无为而治”,压根就没有国家制度这种东西可言。
  没奈何,刘邦就想,那咱们恢复周礼吧。
  儒家毕竟是传承自鲁国嘛,鲁国出自周公旦,那是周礼的制定者。
  于是刘邦就找了一个鲁国大儒叔孙通,召集了一帮儒者,打算把周礼弄起来。
  结果呢,搞着搞着,刘邦感觉不对了。
  周礼毕竟是封建制的东西,它和大一统王朝是两码事。
  刘邦是不懂礼仪,但不是傻子。
  真要光复周礼,刘邦这皇帝可就太不舒坦了。
  刘邦一气之下,直接把吵得最凶一个儒者头顶儒冠拿下来,当了尿盆。
  意思很明显,你们搞周礼可以,但别把老子这个皇帝降格了。
  老子还是要当皇帝,只不过不走大秦皇帝的那条路!
  萧何曹参一合计,觉得这也不行,他们也就提了一些意见。
  萧何曹参本身就是大秦吏员,他们提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是大秦的那一套。
  所以搞来搞去,西汉基本上还是捏着鼻子,用了大秦绝大部分东西。
  这就是“汉承秦制”。
  事实上,汉朝的制度因为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存在,反而比大秦粗糙很多。
  刘邦、刘盈、刘恒这三位皇帝的集权程度,也远远无法和秦始皇相提并论。
  说是个草台班子,也不为过。
  当然,汉初君臣本身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现在,看着汉景帝又要启用法家、儒家一起培养的晁错,汉初君臣这个心情就别提多复杂了。
  金幕中,晁错明显也被汉景帝刘启的话给吓了一跳。
  沉吟片刻,晁错开口道:
  “陛下,若是一下子全部削藩,恐怕会引发全天下的动荡。”
  “更何况,您的弟弟梁王也是诸侯王之一,若是把梁王也削了,太后那边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汉景帝一想,也是这个道理。
  汉景帝的母亲薄太后就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生的馆陶公主刘嫖,第二个生的是汉景帝刘启,第三个生的是梁王刘武。
  俗话说得好,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
  薄太后对梁王刘武这个小儿子非常疼爱,削藩这事不能搞到梁王身上,不然就会坏事。
  晁错道:
  “臣的意思是,先削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以儆效尤。”
  “然后步步为营,方为上策。”
  刘启点了点头,随后认真严肃地开口道:
  “吴国必须要在第一批名单之中!”
  吴王刘濞的继承人,当年被刘启一棋盘砸死了。
  有这种仇怨在,刘启和刘濞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那肯定要第一个弄刘濞。
  刘启想了想,又道:
  “先把吴国、楚国还有胶西国给削了,赵国其次,剩下的再排后面。”
  晁错信心满满地点头。
  “请陛下放心,臣省得。”
  当天晚上,晁错在家中书房奋笔疾书。
  他将这份奏疏命名为《削藩疏》。<

第646章 信心满满的刘启,目瞪口呆的刘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