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56章 汉武帝的集权政策,刘邦为酷吏叫好,刘恒恍然大悟[2/2页]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张石坚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这个时候叫做“任子”。
  这个制度是专门给两千石以上高官开后门的,每一个两千石高官都可以无条件推荐一个儿子当郎官。
  在出任两千石官员时间超过三年后,还可以额外推荐第二个“同产子”(和第一个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为郎官。
  比如大名鼎鼎的苏武,他爹苏建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平陵侯,任代郡太守,就先后推荐了苏武三兄弟都当上了郎官,从此出仕。
  “任子”也并非一定要推举儿子,可以推举亲兄弟。
  和苏武一样史书闻名的霍光,就是由亲哥哥霍去病以“任子”制度推举出仕。
  如果觉得这就完了,那就错了。
  还有一个选拔制度,叫做“资选”,又叫做“纳资”。
  顾名思义,就是用钱买官。
  这个制度是刘彻老爹汉景帝创立的,年轻刚刚继位的刘彻其实并不把它当回事,仅仅是保留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使用。
  所以并不是说没有了科举,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就少了。
  刘彻对察举制度进行了梳理和系统性的创新,让汉朝选拔官吏有迹可循,整个选拔制度稳定下来,不再像之前那么混乱无序。
  从他往后直到东汉灭亡,察举制度基本上只是微调,并没有做什么太大的改变。
  这是刘彻的巨大贡献。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察举制固然比之前汉初三代皇帝的选拔更优秀,可也有它的弊病在。
  可以看到察举制度的名目虽然很多,但想要符合要求,要么有极其出众的才能,要么有极其出众的名声,要么有极其出众的投胎技巧,要么有极其出众的家财。
  总言而之,没权、没爹、没钱,基本上是没啥机会的。
  整个王朝的官职,基本上都被贵族、官员、大儒垄断,富商们偶尔能给儿子弄个出身,老百姓就洗洗睡吧。
  在稳定察举制度之中,刘彻同时还在集中精力做一件大事。
  削弱相权!
  汉朝在黄老思想的主导下,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巨大的,属于实打实法律规定的“副皇帝”。
  陈平就曾经说过:“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
  根据书籍的记载,皇帝如果坐马车过来,其他文武百官迎接,皇帝可以不下车。
  但如果是丞相迎接,那么皇帝必须下车对丞相还礼,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一旁的随从谒者还要高声称赞:“陛下为丞相起!”
  在刘邦时代,老刘的经验和能力摆在这里,萧何这个丞相权力虽然很大,但总体来说皇帝还是稳压丞相一头的。
  到了汉惠帝刘盈时期,曹参接任丞相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曹参当了丞相,基本不处理政务,每逢有什么大事,直接下令:“按照萧丞相在世时的规矩办。”
  其他时间,就天天在家喝酒。
  有人想要找曹参觐见,曹参直接拉着人家喝酒,喝到醉了就送客。
  至于来客说了什么,曹参是不管的,说了也不听。
  刘盈脾气虽然好,可看到曹参这样子也受不了,就对曹参儿子说了:
  “高祖皇帝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很年轻,您当了丞相就只知道天天喝酒,也不和皇帝请示,难道就一点都不担心天下的安危吗?”
  “哦,你回去别说是朕让你说的,就说是你自己的意思。”
  儿子回家一说,就被曹参臭骂了一顿。
  “这种国家大事,也是你这个臭小子能置喙的吗?”
  刘盈没办法,干脆自己去问曹参。
  对,不是曹参进宫来见刘盈,而是皇帝刘盈亲自去曹参府上询问。
  面对皇帝的质问,曹操也一点不慌,一边喝酒一边侃侃而谈。
  “陛下,规矩都是当年你父皇和萧何还有臣等一起制定的,所有的法令都是非常明晰,无需过多费心。”
  “您只需要垂拱而治,臣等各守其职,天下自然就能治理好了。”
  “如果太后(吕雉)不满意,可以将臣的原话转告太后。”
  刘盈无可奈何地回宫,吕雉在听完之后也没说什么。
  曹参当丞相能懒到这种地步,连皇帝都能怼,而且当皇帝的还没有任何办法改变,更别提是罢免丞相。
  足见汉初丞相的权力究竟有多么巨大。
  真正让汉武帝下令剥夺相权的关键人物,则是田蚡。
  田蚡仗着有太后王娡这个亲姐姐,非常压制着刘彻。
  田蚡说的话,推荐的人,刘彻很多时候是不同意的。
  但只要刘彻不同意,田蚡就立刻去找太后王娡来施压。
  如此再三,想要当官的人找刘彻这个皇帝,反而没有找田蚡这个丞相更好使了。
  只要田蚡一开口,哪怕是两千石这种郡守级别的高官,也是分分钟就搞定。
  田蚡至此越来越不把刘彻这个皇帝放在心里,有一次居然要求皇帝把考工室的土地划出一大半来给田蚡扩建宅子。

第656章 汉武帝的集权政策,刘邦为酷吏叫好,刘恒恍然大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