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2章 大宋无奈背锅,朱棣的幸福烦恼,刘彻又搞事?[2/2页]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张石坚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相比,宋国区区一个小国却能做到这种经济规模,足以说明该国商业气氛之浓厚。
  对了,大名鼎鼎、辅佐越王勾践翻身的范蠡,在离开勾践之后就来到了陶邑创业,成为天下巨富“陶朱公”。
  鲁国是周公定礼的周公旦之后,所以极为古板守礼。
  齐国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之后,所以有了齐桓公姜小白的“尊王攘夷”。
  有传承,才容易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
  宋国,同样也将来自商朝的老祖宗们经商本事发扬光大,才有了蕞尔小国却有通都大邑的本事。
  就连秦昭王嬴稷的舅舅魏穰都眼红陶邑这座天下商业大城,执政期间多次领秦军出击东方,最终将陶邑纳为魏穰封地。
  朱棣笑吟吟地开口道:
  “华夏历史上的商王朝被灭亡了,宋国也被灭亡了,哦对了,还有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北宋和南宋王朝也灭亡了。”
  “这些国家和王朝都是尊崇商业的,但是有什么用呢?”
  “商业这种东西,撼动不了华夏文明的底色。”
  “商朝、宋国、宋朝都不行,连祖宗之地都失去的犹太人,自然更不行。”
  “留着他们吧,他们只会被华夏同化,闹不出什么幺蛾子的。”
  朱棣信心满满。
  历史上的华夏,别说是宗教了,各种异族的入侵还少吗?
  结果呢?
  宗教进入华夏,反而被改造为了“华夏式宗教”,跟本土完全两样。
  最典型的就是佛教。
  当年佛教大兴,全天下三四成的土地都是寺庙私产。
  南朝的梁武帝几次舍身出家,让朝廷花钱赎回。
  结果呢?
  隋唐武周几波灭佛下来,一样收拾得老老实实。
  没有华夏文明搞不定的宗教和民族!
  朱棣,就是这么自信。
  离开哭墙之后,朱棣回到了自己的临时行宫。
  这是一座在当地人看来相当辉煌大气的宅子。
  据说还是当年罗马帝国的总督府呢。
  但在朱棣看来,这宅子大是大了,却没有什么精致、底蕴可言。
  朱棣甚至在宅子里收藏的画作上看到了不知道是哪一位东罗马帝国总督,穿着一套丝绸袍子沾沾自喜。
  至于这位总督阁下身上丝绸的质量嘛,作为大明皇太子的朱棣只能说,呵呵,哈哈。
  也可以理解,毕竟真正的上等丝绸,华夏历代王朝都是不外售的。
  还不够自用的呢。
  朱棣站在房间中,看着面前巨大的欧洲地形图。
  “嗯,从耶路撒冷往西出海,就是地中海了。”
  “是先打掉安纳托利亚半岛上那个据说已经死灰复燃的奥斯曼土耳其,从陆路慢慢推进过去呢,还是直接渡过地中海,去那个神圣罗马帝国看看?”
  朱棣左手掌心支着右手手肘,右手掌心撑着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良久,朱棣叹了一口气。
  “听说当年欧洲有个十字军东征,若是他们都能集合大军前来征讨本宫,那该多好!”
  这样就能一口气灭掉了。
  “算了算了,以后考虑下御驾亲征,让朱高炽那个肥小子监国就行。”
  朱棣放弃了一口吃掉整个欧洲的主意,兴致勃勃地思考起这场“太子之战”的对手。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大汉文武百官满心认为只要封禅结束,这位陛下即便不消停一辈子,也该消停一段时间了。】
  【事实很快证明,他们错了。】
  【仅仅在封禅结束一年之后,新的战争再度降临。】
  【这一次,大汉征战的并非北方的匈奴,也不是南方或者西南的异族,而是东北方向的朝鲜。】
  朝鲜,这是一个源于华夏的国度。
  它的发源,要说到一件华夏历史上人人皆知的大事件。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周武王领兵东进讨伐商纣王,最终灭亡商朝。
  商朝的王公贵族们一部分在战争中被杀,另外一部分选择投降。
  还有最后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死,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开始逃亡。
  纣王的叔叔箕胥余原本是商朝大臣,曾经和比干等人一起劝谏商纣王,却没能成功。
  周武王攻入朝歌后俘虏了箕胥余,但最后将其释放。
  被释放的箕胥余不愿意给周王朝效力,就带着许多同样想法的商朝遗民向东北迁徙,来到了朝鲜半岛的北部。
  在这里,箕胥余征服了当地的原住民,建立了一个商朝文化的国家,取名为“朝鲜”。
  朝,即“王朝、朝歌”。
  鲜,即“新、崭新”。
  朝鲜,指的就是一个崭新的王朝,崭新的朝歌。
  后来,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朝鲜选择了向周朝臣服,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爵位是子爵。
  箕氏执政的子爵朝鲜国,便被华夏简称为“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只比周王朝晚一点立国,但存续的时间却比周王朝长了近百年。
  刘邦执政时,好发小燕王卢绾发动叛乱。
  卢绾有一个部下,叫做卫满。
  在卢绾叛乱失败后,卫满带着一千多卢绾残部跑到箕子朝鲜境内,希望能得到箕子朝鲜的庇护。

第722章 大宋无奈背锅,朱棣的幸福烦恼,刘彻又搞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