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皇帝的赏赐。他们的“年终奖”要靠各级衙门自己想法办。
而对于这些有办法搞额外收入的官吏来说,即使皇帝不给他们赏赐,他们自有法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过个肥年。当然,和现在一样,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单位”,“创收”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远的。
没掌握实权的清水衙门创收能力相对弱一点,例如攒起公文卖废品。秦、汉、魏晋时期,公文是写在竹简上,而装竹简口袋,不管是皮质的、丝织的,还是麻布的,都能卖钱。便有部门,像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将攒的口袋在年底运到市场上卖掉,一个部门的办事员就都有“年终奖”了。
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纸张,装公文的封套装主要是布做的史称“旁囊”,一些穷衙门将这些旁囊积攒起来,让裁缝改成衣服或者被单,过年时作为“年终奖”发给诸位同僚,至于写公文用的纸张,过了保密期限,就能卖废品,卖得的钱,也能发“年终奖”。
将作监算是什么衙门?自然是穷衙门。没有行政执法权,只是管理着一些工匠在作坊里做工而已,自然没有人求到头上,级别虽然高,但是灰色收入是没有的。
钱虽然不缺,但这是朝廷给将作监用来生产制造武器的专款,将来要查账的,自然也不能动用这笔钱。
卖啥?可以卖炉渣,如果这个年代有人要的话。有人要吗?没有,这个年代,炉渣的作用只能用来铺路。
至于冰敬和炭敬,这个可怜的新成立的衙门,也没有收到。
地方官员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每当冬日降临,往往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便是描述这一现象。
实际上,炭敬就是春节过节费,在地方上叫“节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京官拜年送礼。赠送所附的信里还不直接说数目,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来代替。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说是“四十贤人”,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
有人会给一个新成立的,管着一群工匠生产武器的衙门送礼吗?你给将作监送礼是什么意思?是想窃取红衣大炮的机密吗?
至于边军将领也不可能送,将作监生产出来大炮,是要移交给兵部然后下发的,辛清纯送给昌邑县的那六门不算,那是试炮。
官员尚且收不到冰敬炭敬,何况将作监底层的官员。
其它部堂的小吏还好些,以各衙门的书吏为例,虽然没有编制,不拿工资,位低权轻,但如果地方来办事,如果不向部院书吏输送利益,“则屡次驳回”,或久拖不办。
另一个平行时空记载中,康熙年间名臣靳辅曾说:“各省销算钱粮,科抄部,承议司官,虽不乏从公议允之案,然遇值一事,或执己见,或信部胥,任意吹求,苛驳无已。经用钱粮之官,不得不行贿以求之,所谓部费也。”
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以及其他中央部门,掌握着提升,调补,议叙,议处,报销,审理等权力,用手中的实权吃拿卡要,都有勒索部费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将作监没有。
第210章 年终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