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看一眼。”
      青衣弟子微微点头,心中却有些期待。
      月光洒下,圆台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台下的观众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一关的开始。
      台上的参赛者则在沉思中调整状态。
      他们知道,这将是决定胜负的一战。
      这场缘会,已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胭脂湖的秋风轻轻拂过。
      菊花的香气弥散在空气中,仿佛为这场比试增添了一份庄重的氛围。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圆台中央。
      这一刻,天地仿佛静止。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最后一关的开启。
      这将是一场关于家国情怀与才情胸襟的巅峰较量。
      “诸位,第三关比试——家国蓝图,即将开始。”
      清冷的秋风掠过湖面,柳枝随风轻摆,菊花摇曳,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庄严与肃穆的气息。
      圆台之上,五位参赛者肃然而立,每个人的神情都带着几分紧张。
      这最后一关的比试,将不仅仅是才情的较量,更是对胸襟与格局的终极考验。
      白霁雪站在圆台中央,面容冷艳,宛如一朵霜雪中盛开的寒梅。
      她的目光从台上的参赛者身上扫过,声音清越如玉:“诸位,第三关比试——家国蓝图,正式开始。”
      她的声音不大,却穿透了秋风的轻啸,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观众席间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屏息以待。
      白霁雪继续说道:“这一关的题目是以文章的形式,描绘你们心目中美好的家国蓝图。”
      “家国蓝图,承载着文人墨客的责任与抱负,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
      “此次比试,不仅考验你们的文采,更考验你们的胸襟与志向。”
      她顿了顿,目光微微一凝,清冷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你们真正的见识与思考。”
      “若辞藻堆砌而无实际内容,将直接淘汰。”
      这番话如同警钟一般,让五位参赛者心头一震。
      观众席间也响起了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家国蓝图,果然是个难题。”
      “是啊,这不仅仅是才情的展示,更是对文人心胸的一次考验。”
      “治国平天下,可不是每个文人都能驾驭的主题。”
      台上的柳山居微微皱眉,目光沉稳,却多了一分凝重。
      这位“菊花诗王”虽然在诗词上名动一方,但在治国之道上,显然并无太多涉猎。
      他低头沉思,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打,眉宇间隐隐透着一丝犹豫。
      “家国蓝图……”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题目,思绪翻涌。
      “美好的家国,该如何描绘?”
      片刻后,柳山居提笔,眉头微微舒展,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丝灵感。
      他心中暗道:“既然是美好的家国蓝图,那就从‘和谐与‘民生入手。”
      柳山居的笔锋在纸上缓缓流转,字迹端正,笔墨中透着一股儒雅的气息。
      他低声念道:“家国之美,莫过于人心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四方无战乱,朝廷清明廉洁……”
      他的文辞虽然流畅,但内容却显得平淡无奇,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深度。
      他并未抬头,专注于手中的书写。
      然而,台下的观众却开始窃窃私语。
      “柳山居的文章,似乎有些……常规啊。”
      “是啊,虽然立意不错,但缺少了创新与深度。”
      “我觉得,徐白眉可能会更有看头。”
      另一侧的徐白眉,神情依旧从容不迫。
      他整理了一下袖口,目光微微一抬,仿佛已然胸有成竹。
      作为一位以儒雅诗风着称的大儒,徐白眉对于治国平天下的主题,显然要比柳山居更为熟悉。
      他的笔锋流畅,每一笔都显得果断而有力。
      他轻声念道:“家国之兴,必以教化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需以仁义为根基。”
      “百姓以礼义为则,朝廷以清廉为治,官员以贤能为用,天下自可太平。”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轻微的赞叹声。
      “徐白眉果然不同凡响。”
      “他的文章虽然简单,却直指治国的根本。”
      “以仁义教化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啊。”
      然而,佳丽席上的洛青霜却微微摇头,眼中露出一丝失望。
      “虽然文辞优美,但终究还是老调重弹,没有新的见解。”她低声自语,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屑。
      白霁雪的目光落在徐白眉身上,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
      “徐白眉的文章虽然不错,但与我期待的‘蓝图相比,仍有距离。”
      剩下的几位参赛者,也纷纷提笔开始书写。
      他们的神情或紧张,或专注,或略显急躁。
      一位年轻书生写道:“家国之美,应以山河锦绣为基,百姓安居为道。”
      “若能以文治武功,使天下兼济,则家国可长久安定。”
      另一位年长的儒士则以“天人合一”为主题,论述家国与自然的和谐。

第497章 家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