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是啊……毕竟,天底下的百姓不是傻子,他们看的是米价、是赋税、是有没有乱兵扰民,是有没有苛吏压榨。”
     “这些,都不是一柄剑能解决的。”
     夜渐深,灯火如豆。
     许居正府邸中,余香未散,席下诸人皆神情凝重,连连低语,不复白日官场的矜持威严。
     案上文墨堆积,诸般奏本、律例、地方来报、民间杂章堆满书案,众人面前的清茶已冷,却无人察觉。
     “那二位以为,”霍纲忽然开口,沉声道:“咱们大尧这位天子……除了手中这一柄剑外,是否还能提起笔来,治得这江山国政?”
     话音一落,满屋皆静。
     郭仪双手交握,低垂着眉眼,神色平淡:“老实说——我不乐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王之道,并非止于武功。”
     “我见过太多英雄末路之人,一生骁勇,却败在治国安民之上。治军,可一将定万里;可治国,非一人可图谋,文治纲纪,需十年打磨。”
     许居正轻叹一声:
     “陛下这一年征战连连,从琼州起,到北境,再至上南村,确实功勋赫赫,威震四海。但……他有处理政事的底子么?”
     “我等从政三十载,尚不敢言‘通达政术。”
     “陛下少年时便远离朝局,这一年又在外征战。他有几时,真正参与过朝政?”
     “可如今,一纸年策诏,将由他亲书。”
     “这份年策——将决定大尧今后一年的朝纲方向、律令革新、赋税修订、兵力整编、吏治肃清、疆域防御……甚至关乎一国兴衰。”
     “他……真能写得出吗?”
     屋中几位老臣皆是一阵沉默。
     郭仪冷哼一声,道:
     “他若不是武功卓绝,这皇位还能坐得稳?先帝要的,怕本就是一个能保江山之人,而不是一个能修法度、安民心的圣王。”
     “若非这改风之责为历代天子之必举,谁又敢让这等‘剑锋之人来定天下之律?”
     此言一出,屋内再度一静。
     霍纲摇了摇头,道:“话虽如此,可眼下的局势,不得不改。”
     “民心动荡,朝野不稳。四王之乱方平,北疆那边,只怕,也不会一直这么平静。”
     “若此时,陛下年策中再无以民为本、以法为纲、以治为上的言策……我们朝廷的威信,将彻底失去。”
     许居正点头:“这才是我等今日聚于一堂的目的。”
     “即便陛下才学不足,心志不明,我等老臣也不能坐视。”
     “改风之日,既为诏布天下,亦为万象更新。”
     “陛下若无策,我等便上表进言,辅之以纲目,定之以条章,使其有所施展,有所依凭。”
     郭仪沉声接道:
     “我郭某,虽素来不喜与党争为伍,但若能在改风之日,于金銮殿上进策三条、劝改两事、革弊一律——便也死而无憾。”
     “我也如此!”霍纲咬牙,正色道,“这一年,百姓之苦,我看在眼里。朝廷再乱下去,这江山便再护不住了!”
     一名户部中丞低声道:
     “陛下若不能定策,不如由三省六部拟章草百案,列明十条政改之纲,三司核查,待陛下拍定,可免空言误国。”
     “不可!”许居正却是摇头。
     “此事须陛下亲决。若由下官拟草,反成宰辅越权、君权虚设之笑柄。”
     “更何况,如今百姓之所以依然愿意信他,不是因为我们这群老头子坐在这儿出谋划策,而是因为他能冲进火海中救人,能在万人军前独掌乾坤。”
     “他若不亲定政纲,百姓那份热血,也就散了。”
     众人纷纷沉默。
     过了片刻,郭仪忽然叹了口气,缓缓开口:
     “罢了。”
     “既如此,咱们便拿定主意——”
     “改风之日,陛下若有妙策,自是万民之幸;若无良策,咱们便为陛下添砖加瓦!”
     “我这两日拟好三条户部税法改革,郭老你那边律令整修一事也需提上日程。霍兄,军政调度上你最熟,兵部那边的兵员整编也需列明三策。”
     “还有吏部、刑部、工部……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治国。”
     “但——我们可以辅佐一个帝王,撑起整个天下。”
     “对!”一位尚书起身,眼神熠熠:
     “这一次,咱们众臣不斗了,不争了,不论左派右派,不看党系门户,只要是对天下百姓有利的、能安社稷的——全都写上来!”
     “愿陛下在上,接我等十年之心血,立万世之基业!”
     一屋子老臣,竟在烛火下起身,满目郑重,纷纷立誓:
     “改风之日,我必上表!”
     “我郭仪,愿奏新律八条,革旧制三事!”
     “我霍纲,愿举兵法三篇,清军纪八节!”
     “我许居正,愿草政纲一卷,通民意十策!”
     火光之中,众人笔墨翻飞,卷轴齐开。
     许居正目光凝重,更是道:“既然如此,三日后,陛下登朝。我们便提前筹一份《百策纲要》,作为参考?”
     “共拟一策纲,三卷六章。”
     “一卷讲民生,针对粮价、流民、战后复耕、赈灾重建;一卷讲吏治,整顿地方腐吏、厘清军政权责;还有一卷,讲国本——”
     他眼中露出几分锐意:“收回诸侯旧权,确立王权中枢。”
     “此策,若陛下肯采,天下可安五十年。”
     郭仪喃喃:“可若不采……”
     霍纲淡淡道:“那便,再看三年。”
     夜风吹进窗扉,摇动几卷竹简。
     三位权臣一夜未眠。
     他们在思索的,不止是一个皇帝的能力,
     更是一个天下的命运。
     夜色如水,清辉洒满深宫。
     洛陵皇宫内苑,千盏宫灯次第点亮,映照得整座皇城犹如沉静夜海中的明珠,幽而不冷,静而不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景霜宫内,一炉檀香缭绕,氤氲出丝丝温暖与安宁。
     高阁风帘轻舞,窗外桂影摇曳,恍若梦境。
     卫清挽披着一件薄绸外衫,坐在榻前,一双玉手握着绣帕,却迟迟未动。
     她的目光时而落在香炉之上,时而望向门外——心神恍惚,显然并不安稳。
     房门“吱呀”一声轻响,一道熟悉的身影推门而入。
     正是萧宁。
     黑袍不换,火痕未散。可那一身沉稳威仪,仿佛让整座宫殿都随之安宁下来。
     “你还没歇下?”他笑问,脚步极轻,却带着那种浑然天成的沉定。
     卫清挽转头,看见他的一瞬,眼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抹柔意与担忧:
     “你怎么才来?外头这么冷,战伤还未好全,怎能再熬夜?”
     萧宁走至她身侧,轻轻落座,伸手将她散乱的青丝拢到耳后。
     “你先别管我,”她低声道,眼神认真地望着他,“三天后,就是改风日了。”
     “你可有想法?”
     这一句问出口,她自己都觉得有些犹豫。
     毕竟过去数年,萧宁一直以纨绔面目示人——花天酒地,嬉笑怒骂,是大尧第一纨绔。
     哪怕后来,他一人斩敌十万、火中救人、平定四王——他是战场上的雄主,是万人敌的将军。
     可朝堂之事呢?
     她不是怀疑,只是……未曾亲眼见过。
     “挽儿,你是在担心我?”萧宁的声音柔和如月。
     卫清挽低下头,轻轻“嗯”了一声,眼神却依旧专注:
     “过去这一年,天下实在太乱。如今百姓苦、军赋重、各地府库空虚,百官惶惶不安。”
     “今年的改风日……不是平日可以比的。”
     她顿了顿,眼中光芒微闪,像是在鼓起勇气:
     “夫君,你能打仗我信得过……但治国之事……我……”她轻咬红唇,终究没能把“我怕你不懂”几个字说出口。
     可萧宁却只是轻笑了声。
     他起身,走向一旁铜炉边,取出一碗热汤。
     那是早早就温着的安神汤,沉香养气,暖胃安心。
     “这段时日,你跟我一起奔波太久了。”
     萧宁端着汤回来,轻轻放到她手中,“你也累了,该歇歇了。”
     “这汤,你喝了,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
     “至于朝堂之事……”他低头,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交给我。”
     “我既敢回来,既敢在万人军中立下王旗,就不会让这大尧再乱。”
     “我说过的,你守江山,我守你。如今乱世已平,该我守江山了。”
     卫清挽手微颤,望着他那双沉静坚定的眼睛,忽然觉得,自己那些疑虑……似乎确实多余了些。
     她轻声问:“你……真的有安排了?”
     萧宁点头:“从上南村归来,我已拟好了五条要政。”
     “这些,就在改风日一一道来。”
     他说得不紧不慢,没有一丝夸张,却每一句都字字千钧。
     卫清挽怔怔望着他,脑海中忽然浮现那日在战场焦土中,他一人执剑、十万敌军跪服的身影。
     如今再看这男人,他虽未穿龙袍、未加冕冠,却俨然是真正的天子。
     “我以为我早已知道你是谁……”她轻声呢喃,“可我还是低估你了。”
     萧宁轻笑,将她搂入怀中:“低估了也好,这样,便能有更多惊喜。”
     “别担心,”他低声道,“改风日那天,我会让整个大尧,看到一个新的天子。”
     “一个不止会战的皇帝。”
     烛火摇曳,香气氤氲。
     两人相拥而坐,天地静谧,岁月无声。
     此刻宫中未眠的,不止这对帝后,但却是最安宁的一角。
     因为她相信他。
     因为他,早已有打算。
    喜欢。
  

第696章 改风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