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的老臣,问道,“几位大人经的事多,这种特殊情况,可有什么章法可依?”
贺大人捻了捻胡须,先开了口,“本朝并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但开国皇帝高祖时曾经发生过,当时皇上突然受伤,不能理事,军中群龙无首。”
“是当时随军的皇子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安排众人各自按高祖令行事,普通的事情皇子处理,太过重要的事就等一等,等高祖醒来再问。”
“后来高祖昏迷十五天,醒来时,虽然军中有些慌乱,但不至于不能收场。”
其他大臣相继点头,显然想起了这一件事。
陆修安因此道,“既如此,本王作为皇子中唯一在朝任职的王爷,不敢逃避,就暂时担当起这个责任,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每日早上还是照旧议事,但本王不敢称早朝,亦没有资格用勤政殿,就在殿前的广场上。朝中事务跟以往一样,先由各尚书和丞相过目处置,若是不能决,拿到广场上来问本王。”
“年底原本应有吏部对全国官员的考核,此事关系重大,不能马虎,必须要仔细公平,不可徇私舞弊,但最终结果,还是要留待父皇,或者下一任皇帝来定。”
“而户部,兵部,恐怕是这时候最重要的部门,这两部的事情本王就暂且提两句意见,其他的事,不重要的就往后放放,各位大人看,可否?”
贺大人静静微笑,其他大人又一次齐齐点头,表情分明轻松了许多。
睿王这一席话,考虑得十分周到,布置得十分齐全。
既没有急功近利,立刻要求上位,又没有刻意避嫌,以致政事耽误。
他自告奋勇不要名分地担起了这份责任,却将目前的轻重缓急分得清清楚楚,既不会过度揽权,又不会耽误要事。
真真,让别人挑不出毛病来。
这次,连那暗中支持十二皇子的大臣,也张着嘴没了话。
这睿王,这么好的机会居然不要?
但不管别人怎么猜测,陆修安就是不要,他和几位大臣商量了些细节,然后就回去看皇帝了。
其他大臣一起离开,回了各自的部门安抚人心。
胡备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琢磨,自己当初想的就是这个场景,只要陆修安一个眼神,他就会带领自己这一派所有的人跪请睿王登基。
可是陆修安,硬是绕了个大弯子来处理这个局面。
这是为什么?
胡备想着这个问题回到了自己的政事堂,一路见到的各个衙门都还算平静,虽然众多同僚脸上都有些惊疑不定,但好歹手上的差事还在办下去。
他忽然就明白陆修安的用意了。
睿王现在虽然已经很得人心,但毕竟不是全部人心,而且在皇帝刻意针对他扶持十二皇子和徐家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人是暗中反对陆修安的。
如果现在皇帝刚病倒就上位,他固然可以成功,但相应的,朝堂上必定会有一番厮杀,甚至清洗一批大臣才能平息。
这对于现在的大晏来说,都是伤害,不管这伤害是大是小。
而如今的形势之微妙,也许大晏再多一点内乱,就会引来外敌的群起而攻之。
所以,陆修安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一条也许更漫长、更曲折,但更平稳的路--光明正大赢得对立阵营的认可。
胡备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他在睿王的身上,看到了明君的潜质。
*
几位大臣商议朝政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徐妃那里。
徐妃本以为他们是在商量立谁为下一任皇帝,或是现在让谁当太子好监国。
但没想到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谈及这个话题,连陆修安都没有提起过。
他们只是好言好语的商量一下就各自散去处理政事,一点乱起来的样子都没有。
来传话的太监一脸为难,“娘娘,那些大人都说了,睿王的言行根本就挑不出一点错来,他根本就没有急着要上位啊!”
“没有说就表示他不想吗,他就是奸诈而已!”
徐妃在偏殿中走来走去,很反常地焦躁不安,往日的雍容气度已经抛之脑后。
皇帝的突然昏迷,计划的进展缓慢,以及陆修安的隐而不发,都一再出乎她的意料,挑战着她的耐心。
她虽然不明白陆修安为什么这么做,但潜意识告诉她,如果放任不管,陆修安一定会步步为营,将她们母子一网打尽的。
可是现在最大的倚仗皇上已经指望不上了,她一个后宫女子,又该用什么办法阻止陆修安呢!
徐妃越想越气,来回的脚步声都重了许多了,站在一旁的小太监生怕成了徐妃的出气筒,低着头不敢说话,就差连呼吸都屏住了。
过了不知多久,徐妃忽然转过身来,双眼放光。
“有了!”
第352章 突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