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树村山多地少,平均每个人可以分到5分田,8分地,两亩柴山,三亩林地。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下田多的话,亩数可以适当的多给一点。
比如舒青羽和温景辰,就选择了一些在别人看来不好的土地,于是,他们两人各有8分田,1亩3分地,柴山和林地的数量倒是没有差异。
何珍看着女儿选择的那块沙地,心痛的道:“你看你这孩子,怎么就选了这么大一块沙地了?这沙地也就能种点花生大豆,别的都种不了,这不是浪费了好几个季节了吗?”
舒青羽笑着说:“妈,我跟你说过哒,我和师兄选择的土地都是根据药材种植所需要的要求的选的。
像这块沙地,我明年就准备种一点沙参、王不留行、决明子之类的中药材。
这三种药的用途都很广,不愁卖的。”
“哎,反正我是不懂的,只要你以后别后悔就是了。”
“妈,要不咱们来打个赌,我赌我和师兄明年一年的收成,绝对比二哥三哥加爸妈的土地收成还高!”
“那我不信!”
小羽和小温选的土质本来就不好,还一比二,她绝对不信他们一年下来的收益能比他们还高。
“那咱们就来打个赌呗,要是我和师兄赢了,今后家里种什么,就全听我的。”
“那如果你们输了呢。”
“我们绝不会输的!如果我们输了,那以后我就全听爸妈的。”
“好!我跟你打这个赌!你要是输了,以后做事情再也不许像这回这样任性了,一定要听我和你爸的。”
何珍语重心长的说:“你还年轻,有时候想事情太简单了,我跟你说,钱都不是最重要的,粮食才是最重要的!
能够多产粮食的土地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现在已经分了田地,再说这个也没用了。
不过,你要是输了,以后就不要想着再去种什么药材了,还是老老实实的种庄稼。
虽然你选入的土地都比较贫瘠,好在面积大一些,多下点肥料,还是能弥补地力的不足的。”
何珍是经历过那三年的艰苦岁月的,亏得舒安康能干,才没让娘几个饿死,所以,对于何珍来说,什么都及不上粮食珍贵。
舒青羽知道,这是她认知的局限性决定的。
她说:“妈,时代要变了,咱们国家马上就要走上国强民富的道路,未来,工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赚钱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只要大家肯努力,就能挣到钱,就不愁没有粮食吃!
在这个历史大变革的时候,咱们不应该把眼睛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而应该看得更远一点!
现在大哥走出去了,三哥也在走出去,接下来就是二哥了。
只有走出去,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远的不说,就说方雅姐吧,以前在乡下,过的那是怎样的日子?
她现在在县城,只是每天包点饺子卖,一个月下来也要挣几十块钱,一年下来,就是上千块钱的收入,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咱们在农村,种上一年地,能挣多少钱?”
何珍惊讶道:“方雅现在一年能挣上千块钱?”
“那可不?我这次在县里,又教了给她熬稀饭,蒸包子,包抄手的诀窍,明年啊,说不定她就要盘个门面下来开馆子了。
到时候啊,一年就变成万元户也是有希望的!”
“嘶!万元户?”
这下子,就连舒安康也震惊了:“一年下来就能变成万元户?县城的钱这么好赚?”
“现在啊,是最好的年代,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能赚钱。
爸,妈,你们两个有没有想过做生意?
如果你们有这个想法的话,我也可以帮你们筹划一下的。
做餐饮生意的话,我可以手把手的教你们做菜,做其他生意的话,我也可以给你们出点主意。”
舒安康呵呵笑道:“算了,算了,爸在农村待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忽然要我去做别的,我还不习惯。
我和你妈啊,人生都已经过了一大半了,也没有什么追求了,只要能看着你们兄妹几个过上好日子,结婚生子,这辈子啊,就能闭眼了。”
舒青羽被他说的眼眶都红了,抱住他的胳膊,哽咽道:“爸,你说什么呢?你和妈妈要长命百岁的,你们的人生还一半都还没过去呢。
我和哥哥们一定能够把日子越过越好的,以后啊,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舒安康感慨着摸摸女儿的头,说:“爸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今后的人生啊,多活一天都是赚了的,只要你们能好好的,爸就放心了。”
何珍抹了一把眼泪,嗔道:“你个老东西,说这些干嘛?”
“好好好,不说了,不说了。”
舒青彦也凑上来,说:“小羽啊,你刚才说,农村没前途,要去城里发展才有前途?
你看,现在大哥和老三都各自有一摊子事儿,也算是混出头了,二哥这里,你准备给二哥怎么安排呢?”
舒青羽眨眨眼,眨掉眼里的泪痕,说:“二哥,你喜欢做什么?”
前世,几个兄长都早早的就走了,除了知道三哥喜欢做饭之外,大哥二哥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她都不怎么清楚,一时间也不知该给二哥一个什么建议。
舒青彦说:“哥什么都不喜欢,就喜欢钱!”
何珍拍了他一下:“小羽说正经的呢,好好说话。”
“我是说的正经的嘛。”舒青彦揉着后脑勺,心说,妈这手劲儿也太大了,就不怕把他拍傻了?
舒青羽却是眼神微闪,和钱直接有瓜葛的,那非金融莫属啊!
而金融,在90年以前,看国债,在90年以后,看股票,至于期货,就更烧脑了。
于是舒青羽说:“哥,你要是喜欢和钱打交道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去买点债券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下。”
“债券?是什么玩意儿?没听说过。”
“那国债券总听说过吧?”
舒青彦还是没听说过,倒是舒安康说:“这个我倒是知道,早些年国家曾经发过一些国债券,但最近二十年已经没怎么听说了。”
第261章 分田到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