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3章 寇准:我有两人举荐,岳飞和包拯[2/2页]

综武:卧底大唐,扶持李秀宁登基 风箫声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这次不等吕夷简询问,韩琦便先一步开口:“寇老您觉得京师里谁合适领兵?”
      寇准犹豫了片刻,才对赵祯道:“官家以为国舅其人如何?”
      国舅?
      曹国舅?
      赵祯的皇后,乃是大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
      而寇准口中的国舅,自然是曹皇后的亲弟弟。
      曹佾(yi)。
      曹家在大宋立国之前,就是出了名的武将世家。如今传到曹佾这一代,虽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但这么多年也是多次担任武官,如今还兼任着建武军节度使。
      而寇准之所以没提其他人,只说了一个曹佾,也是因为此时此刻,大宋太需要一个官家能够放心,并且知兵能战的大将来领军了。
      不然换做其他人,万一半路又杀出个监军。
      那真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
      “臣附议。”
      “老臣也觉得国舅能担此重任。”
      辛弃疾与吕夷简同时点头,一旁晏殊和韩琦却是没多说什么。他两人在枢密院,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调和吕、辛二人的矛盾。
      赵祯其实最喜欢眼下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点头道:“那好,一会便招曹佾入宫,我有话吩咐他,也让他在出征前,与皇后叙叙话。”
      等官家点头,辛弃疾才开口询问:“寇老,大唐那边?”
      “大唐也要打,但并非现在。”
      寇准缓了口气,随后叹道:“大唐虽才立国,但国力昌盛不可小觑。眼下又多出一位少年都督,我大宋若要与之开战,便该全力以赴。”
      “老臣之见是先快刀斩了大明伸出的胳膊,再回过头专心对付大唐。但在此之前,为了不让大唐有机可乘,可以谈判出使之名,与那大唐都督斡旋。同时将杨家将兵权还于杨府,让他们择机配合使者,尽可能将大唐拖住。”
      “如此最多两月,我大宋就能调转头,好好与大唐说道。”
      要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哪怕是范仲淹都觉得颇为头疼的局面,在寇准的眼中,却是能拿出最稳妥的解决办法。
      听他这么说,赵祯索性问道:“老国公可还有贤才举荐?”
      “官家英明。”
      寇准先是点头,随后看向另一侧的青年:“官家可还记得,天圣五年进士科有一少年中榜,之后入大理寺一年,又外放昌州知县。”
      天圣五年?
      那会他赵祯也就刚登基五年,还没正式亲政。按理说不会有太多印象,但有个名字却是让他记忆深刻。
      那年出了大宋开科举以来最年轻的进士,比当时的他还小两岁。
      赵祯这会再看青年,目光不由愈发透亮:“你是包拯?”
      皮肤黝黑的包拯点头道:“草民拜见陛下。”
      赵祯问道:“你这几年去哪了?”
      包拯答道:“家中双亲亡故,草民辞了官,在家守孝至今。”
      好嘛!
      又是一个刚守完孝的。
      不得不说,这是真的巧。
      寇准这时开口:“官家,老臣举荐包拯为使者,前往邓州与那大唐都督谈判。”
      赵祯点头:“好,便以包拯为使!”

第143章 寇准:我有两人举荐,岳飞和包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