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魔
她的子宫里,住着一只恶魔。
——本卷引言。
天空阴沉,细雨飘摇。
早上九点,袁意推开诊室房门的时候,看见门内的地面上有一个文件袋,他弯腰捡起,一边打开文件,一边信步走入。
他以为是一封信,结果不是。
里面是一份病历,只有两页,病人的基础信息和医生的诊断建议。
从病历的信息栏来看,患的应该是心理、精神类疾病。
一份从门缝中塞进来的病历?谁塞进来的?为什么塞进来?
病人的基础信息寥寥无几,性别女,除名字和年龄外,几乎什么都没有,连症状表现都没有,而在医生的诊断建议中,只写了三个字:很多水!
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很多水?医生会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三个字?
拉开入口的推拉门,步入诊疗厅,袁意坐在沙发上,前后翻看病历,在背面,他看到了一个电话号码,字迹潦草。他想了想,拨打了这个号码。
要想彻底解决一个疑虑,光靠猜测是不行的,需要行动。
电话铃声响了许久才被接听。
“你好,这里是木源异常心理诊疗室,请问是你将病历塞进来的吗?”
对面传来一阵沙沙的刺耳声响,像是两块铁皮摩擦的声音。
“你好,能听见我说话吗?”
“砰”地一声响,好像什么爆了一样,骤然传来,吓了袁意一跳。
“砰,砰,砰。”响声不断传来,音量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
“砰!”一声巨响后,声音嘎然而止,电话挂断。
袁意眉头轻皱,再打过去的时候,提示已经关机。
大早上的就遇到这种怪事,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袁意将手机扔在沙发上,长吁一口气,环顾四周,室内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墙体装饰淡雅,以浅绿和蓝白为主,可以让人平心静气。
这家诊室,开了一个半月,迄今为止,一个主动上门的病人都没有。
而袁意,既是这家诊室的创办者,也是唯一的工作人员。
当初,袁意想用“变态心理诊疗室”来命名,但那名神秘投资人坚决不同意,声称起了这个名,绝不会有人主动来就医,要么换名,要么撤资。
袁意研习的是变态心理学,职业是变态解构师,他的诊所理应就是变态心理诊所。
可梦想,终究抵不过现实。
最终,袁意妥协了。
也罢。毕竟现代社会,变态两字早已被曲解,人们将其当成是一个骂人的词,一个肮脏的词,寓指一类充满扭曲意味和恶心感的特殊人群。
但追本溯源,变态两个字,正是来自变态心理学。它是一个当代的词汇,随着变态心理学演化而来,后来经过人们的曲解和误传,本意逐渐失去,成为了一个骂人的词。
其实,它是一种病,一种心理疾病,就如同风湿、头疼、脑淤血一样,是需要求医问诊的病。这种病,无法自愈,潜伏期很长,一旦爆发,痛苦不已,伤人伤己。
袁意摇了摇头,收起纷乱的思绪。
既然没有病人前来问诊,就去做做研究吧。
变态诊疗,需要的可不仅仅只是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一些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
转动右侧书架上的花瓶,书架从中间一分为二,墙壁上出现了一道门,推门而入,里面是一间暗室,摆放着一些现代化的仪器,包括脑部扫描仪,血液化验器,图谱观测机等,这些仪器,可以帮助诊疗师从生理上判断病人的病症。当然,这些数据,仅供参考。
变态心理病症复杂多变,很难一言以蔽之,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袁意拿起几张图纸,这是他托朋友从监狱内弄出来的几名杀人犯的脑部扫描图。
从脑神经学的角度来说,有些变态心理患者的脑部会出现结构性异变。这在很多杀人犯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的脑部扫描图都呈现出一种罕见的令人担忧的共同特征,即额叶和颞叶脑功能低下。这些部位的活跃程度低下暗示着患者缺乏道德推理和抑制自身冲动的正常能力,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罪犯都拥有不人道的暴力犯罪记录。
袁意正在观察一张连环杀人犯的脑部扫描图,不知为何,他感觉自己的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脑中总是出现一些零零散散的干扰画面。他放下图纸,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很快就意识到,应该是昨晚那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导致他后半夜没有睡好,所以才精神欠佳。
想起那通电话,袁意直到现在还感觉莫名其妙。
对方在凌晨三点给他打来电话,打的还是他的私人号码。
在电话中,对方不仅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还知道他是一名医生。
除此之外,对方还感谢他所做的一切,这说明他们之间应该有过联系或瓜葛。
最后,也是最让袁意觉得诡异的地方,对方竟然说想他。
袁意记得当时的原话是“袁医生,我想你了。”
这句话,怎么听都觉得十分诡异。
尤其,对方的语气还那么轻柔缓慢,完全没有那种说出自身隐秘想法的羞怯感。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方是个男人。从第一句话,袁意就听出来了。
这通电话,让袁意的后半夜睡
第一章 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