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文轩三人围在桌旁,各自品评着这首诗时,苏天佑在一旁叹道:“虽然我的家就在平山州,却是有家不能回,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月是故乡明吧。”
月是故乡明!
这一句话就好似闪电一般,在同一瞬间击在了赵文轩三人的心头。
赵文轩自己从未有过背井离乡的困惑,但却曾多次跟随父亲到平山卫所劳军,此时听到这句月是故乡明,脑海中便忽然涌现起平山卫那些来自大乾国各个角落,为国守国门的军人们的身影,心中也多了一些难以严明的情绪。
赵致富则常年在外奔波,往返于边塞和晋阳城,听到了这句话,便想起自己身在草原之中,在每一个点着篝火的夜晚,心中却记挂着家人的时刻。
萧掌柜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他年轻时曾遭遇兵祸,除了他和夫人因为有事外出而躲过一劫之外,其他的亲朋旧友全都死在了那场兵祸之中,以至于他从此以后再也未曾回过家乡。此时听到这句月是故乡明的诗句,那些亲朋旧友的音容笑貌便回荡在眼前,久久不散。
这三个人,出身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却因为同一句诗在这一刻陷入了沉思。
或许在这一刻,他们得到了一种共同的体悟,来自于亲情,来自于他们或许从未意识到的情感,以及有着共同意识形态下的对于故土的那份眷恋。
三个人全都无法言喻,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过了半晌,赵文轩才开口说道:“苏贤弟真是大才,或许我也应该多读一些书,没准将来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这是一句玩笑话,三人都知道即使是真正学富五车的学子,也未必能够用这样浅白的语言,写出情感如此浓厚的诗句来。而苏天佑在吟诵这首诗的时候,却显得那样轻松自如。
苏天佑心中当然知道,在整个华语文化圈中,这样的诗句代表着什么。
那是无数代文人的累积才成就的一个盛唐,这样的诗句,放在任何一个有着彼此认同感的文化氛围内,几乎就是通杀。
这一晚,没有人再有兴趣聊下去了,宴席便也到此结束了,苏天佑坐着赵致富的马车回到了城隍庙。
萧掌柜和赵文轩并未就此离去,而是继续品茶叙话,约摸过了小半个时辰,赵致富也赶了回来,重新回到了安雅居。
赵文轩便问道:“说说吧,对这个苏先生,你们的感观如何。”
萧掌柜叹道:“少爷方才说要把安雅居送给他,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现在我却有些明白了,此人有如此才学,将来绝非是池中之物。而且他既已言明要去守正堂,想必会对大人的计划有所帮助才是。”
赵文轩笑道:“呵呵,原本我还在考虑怎么劝他去守正堂呢,想不到他自己倒先提了出来,这才是意外之喜。致富呢?你怎么看?”
赵致富略略思忖了一下,便说道:“记得当日在府中擒妖之时,吕先生也曾仔细地观察了全部过程,他说那位欧阳道长的修为应该不低于金丹法师境。”
“不错,吕先生还让我要多多亲近这师徒二人。不过就连吕先生也不清楚这位欧阳道长的底细,你可有什么收获?”赵文轩点了点头。
赵致富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这位欧阳道长在晋阳城已经居住多年,平日里偶尔行医,却从未他听闻身负修为的任何消息。他第一次在晋阳城中开始施展道法
第三十四章 一场事先安排的苦肉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