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6章 上海停战[2/2页]

抗战之浴血大兵 秋一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们这小小鬼了,给我们佩剑旅,留下重建的种子。”
      年小的战士,还是依然不动,手中的钢枪,紧紧的握着。
      突然,军部的传令兵从交通壕快步跑了过来,向李卫东敬礼之后,道:“李旅长,军部命令佩剑旅,马上撤退至昆山与大部队汇合,注意安排掩护部队,不要被敌人衔尾追击。”
      原来日军趁华夏军队把预备队全部投入阵地,分兵无门之际派重兵从浏河登陆,成功迂回华夏军队的后面,对守军形成夹击之势。十九路军指挥部为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遂下令全军逐次抵抗,撤退至昆山太仓嘉定一线布防,同时通电全国。
      李卫东随即把命令的内容通告全旅,全旅上下一片默然,他强压着内心的不甘,开始安排撤退事宜。历经生死考验的官兵们按照命令默默的收拾武器弹药准备撤退,既没有欢呼也没有痛哭,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已经使他们完全成熟起来,李卫东深信,只要假以时日,配备精良的武器,这支饱经战火考验的军队必将成长为一支让日寇为之胆寒的劲旅。
      入夜后,全营乘着夜色悄然撤退,两个小时后,担任掩护任务的三团长胡琏等人也平安退出阵地,十九路军各部和第五军全部也在同一天完成战略转移,至此,上海抗战宣告结束。
      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
      据统计,事件中华夏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淞沪抗战在上海军民的英勇斗争下,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死伤2万余人(其中,被李卫东佩剑旅击伤击毙者达一半以上),四度更换司令。
      华夏军队撤出后,日军随即全部占领上海,不过由于损失惨重,也同样无力再战。由于日军在上海的军事行动严重地威胁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利益,于是联合起来对日本zf施加压力,要求其立即停止在上海的军事行动,和国民zf进行谈判,并最终于五月五日正式签署《松沪停战协定》。根据协定的规定,上海为不设防城市,华夏军队不得进驻,只能派驻警察维持治安,同时要求日军撤回租界内的出发阵地。
      上海“一·二八”抗战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又造成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
      积极的方面就是改变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不抵抗”的政策,当时国民zf实行的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虽然对西方仍存有幻想,但已经决心抵抗,虽然日军进攻上海的时候,南京zf派了第5军作为援军,国内也进行了部分动员,日军开火的时候也敢于进行还击,这比以前有了进步。
      日军侵略军也受到了一些打击,在整个“一·二八”事件中日军死伤两万多人,华夏方面,死伤一万多人(其中,李卫东部队,又占了一大半)。双方死伤比率,1:2,向全国证明,鬼子是可以战胜的。
      但是,“一.二八”事变又以华夏军队的败退来告终,这就带来很多不利的后果,那就是从此,日本军队在上海驻扎,华夏军队反倒不能进驻上海,而上海紧靠当时的华夏首都南京。日军在上海市囤积兵力,直接威胁了华夏首都和整个东南沿海,同时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更为嚣张,在上海来讲,一旦日军侵略得逞,它在其他地方更不会放手。
      另外国际上出面调停上海的战火,但是对于东北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期间,日本在华夏的东北成立伪“满州国”,达到了在东北炮制傀儡政.权的目的。而当时,华夏zf因为上海问题而自顾不暇,也未采取任何有力的措施,所以造成华夏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华夏代表为外交部次长郭泰祺、军事代表戴戟、黄强等七人,日本代表为驻华夏公使重光葵、军事代表植田、田代等九人.英、美、法等公使和武官也列席了会议。
      谈判中双方争论之点颇多,而在日军撤退时间、地点问题上尤为激烈。二十七日,兰普森对各款提出折衷方案五条。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双方连续讨论无结果,会议陷于停顿。
      华夏遂将上述问题提交国联特别委员会解决。四月十九日,国联特委会通过决议草案十四条,但日方对于其中第十一条联合委员会职权之规定,陆军认为干犯了统帅权,表示坚决反对。经兰普森的调解,提出折衷方案,日本代表才以在投票时弃权,表示默认。于是三十日在国联大会上,将兰普森修改的决议草案通过。此时蒋汪联合zf已于四月初成立,遂更加竭力破坏和出卖上海抗战。
      李卫东的佩剑旅,并没有改变一二八上海抗战的命运,但是,他再一次震慑了小鬼子的心灵,尽一支佩剑旅,就给鬼子的上海派遣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此,李卫东的部队,被誉为了“鬼子克星”的称号。

第366章 上海停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