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94章 平津血战(二)[2/2页]

抗战之浴血大兵 秋一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华里),可以时刻威胁敌人。距安次县城关最近的铁路线不足10里(华里),可以派人破坏铁路,也可以袭击敌人军用列车。安次城地虽不坚固,遇到敌人飞机轰炸,可以退到高粱地或是芦苇荡里隐蔽。”刘旅长又指着地图道:“天黑后,我们横过落垡,将其铁路破坏,然后向安次城关进发。”
      刘旅长的意见,就是做了决定。当晚9时,守军全线撤退,到安次城关集中。日军全部占领廊坊。
      夜,当大部队准备从落垡铁路路口通过铁路的时候,日军已经占领落垡,并在各路口放出警戒。
      崔团长决定将两个营的大部机枪和迫击炮交第三营营副李盛荣带领,向敌人搜索前进,到铁路口后即向敌人实行急袭,掩护大部队通过,尔后迅速脱离敌人。
      当与敌交火后,大部队开始越过铁路之时,日军一列运兵列车,慢慢从落垡车站开出,军车上的机枪、小炮不停地乱扫乱轰,经我地方铁路员工了解,说是敌兵列车可能是由天津刚刚开来。
      崔团长一听,知道情况有变,敌人增援也将对安次构成很大威胁。敌兵车因惧遇到铁路被破坏,所以从落垡开出时速度很慢。这话提醒了崔团长,崔团长马上了解,是否能找到撬道钉的撬棍,能卸下一根铁轨也行。利用黑夜,可以集中火力重创敌人。遗憾的是,撤退的时候,不可能想到带这样的工具,马上去找,也不可能。
      崔团长命令李营副集中所有的火力向敌人列车袭击。大部队继续向安次县城撤退。
      李营副带领着所有的机枪和迫击炮一齐向敌列车开火。敌人不了解情况,又值半夜,不敢出来,只是停在那里在列车上用机枪和小炮盲目地向外乱打乱放。
      李营副带领的士兵,见日军龟缩不出,就冲到铁路上埋手榴弹。可惜,二十九军没有重武器,否则,日军定会受到重创。两军相持,天已快亮,李营副见再坚持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决定撤向安次,向大部队集中。
      部队陆续撤到安次,安次老百姓半夜出城欢迎。
      当时的小县城里并没有大城市的报纸或电匣子,百余里以外,无论发生天大的事,乡民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廊坊距安次不过30里,廊坊的枪炮声,在那广袤静谧没有任何嗓音的华北平原上,枪炮声清晰可闻。
      乡民们虽然过惯了平静而单调日复一日的日子,可是,喜欢热闹追求刺激似乎是人的本性。
      廊坊战事的第一声枪响以后,人们的神经就突然被刺激得兴奋起来。乡民们对枪子不留情的观念并不具体,当廊坊战起,驻军动员父老乡亲撤出廊坊,到四周乡间亲戚家躲避之时,除了一些胆大的男人还想留下来看看热闹——当然其中一部分是愿意留下为驻军服务的。
      大部分人,尤其是足不出家门的女人,巴不得有机会出门走走,串串亲戚,这战争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女人们动作又慢,口里说着傍晌离开,家里的箱子找不到了钥匙,老母鸡要等日头落到两杆子高才下蛋。
      猪食还要煮一个时辰等等。下午廊坊车站开火,傍黑这些女人们才大包小笼拖儿带女惶然出了家门。
      这时候已经是枪炮声连天,日本的飞机又投弹又扫射,阵地上也抬下了伤员,他们已经目睹了这场战争的开始,可是乡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恐怖,以及日军如何屠杀华夏百姓。
      这些女人们及一些男人和老幼,成幅射状向廊坊的四周仓皇奔走,他们成了廊坊战事活的“号外”发布者,廊坊战事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四周的乡村和县镇。另外一些好事者,得到了这些口头上夸大的宣传者的消息,而放下了手中的活计,伸着好奇的脖子,不顾走几十里路的辛劳,而赶到廊坊附近看热闹和听听那些子弹的呼啸声和震人心肺的大炮飞机的轰炸声。当饥肠辘辘之时,才想起回转向乡亲们禀报采访到的第一手消息。
      廊坊战事的消息在四方传开了,并且是以口头文学形式的夸张虚构传开了。甚至,有人看见安次县城关帝庙里的关云长老爷也带着天兵天将去到廊坊助了阵。还有好事者为了给关老爷做人证,亲自打着灯笼到关帝庙里去拜访,并证明关老爷刚刚回来,他的赤兔马已经累得浑身汗如雨下。他的副将周仓被溅得满脸是血,现在还没来得及洗脸。
      这些话,真假自然不必评论,不过反映出一个软弱民族的国民的希望,希望王师打胜仗,自己不做亡国奴罢了。
      二二六团官兵撤到安次,安次父老乡亲并不理解官兵丢失了国土,并面临着收复廊坊的艰巨使命。父老乡亲们赞扬他们为国而战。父老乡亲们集中了安次县城关的能工巧匠,连夜突击,赶制出大匾一块,上雕四个金色大字“民之依靠”。当刘旅长带着部下到达安次城关的时候,乡亲们推举出德高望重者,在吹鼓手们的吹吹打打的乐声中,将大匾送到刘旅长的手中。刘旅长因失了廊坊,心里在窝火,手接这匾有点哭笑不得。
      ps:求鲜花!!!!

第494章 平津血战(二)[2/2页]